三国人物谈·董卓

  董卓是个坏蛋,貌似已是不争的事实。又因为他有坏蛋这顶帽子,所以他做的很多事情在人们眼里也很少有可取之处。那么看看偶的评价:

  董卓字仲颖,排行老二。年轻时候好侠,与羌族的一些豪帅相结交。后来归耕于野的时候,这些人来看他,董卓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比较感动,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后来做了羽林郎,他比较有“才武”,且力大如牛,能左右开弓。任军司马跟随中朗将张奂打并州,并立功。得赏赐九千匹,董卓都分给了手下的官兵。
  举上面的两个例子,先说明一下,董卓很豪爽,善结交,且对待手下不错。至少在他参与到政治斗争之前,这个人是个不错的。

  后升为广武令,蜀郡北部督尉,西域戊已校尉,后来被免职。原因未知,我没有查到。欢迎补充。之后东山再起,任命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朝廷派卢植,皇甫嵩、朱携等人去讨伐,但是卢植得罪了小人而被押回洛阳,朝廷就派董卓来领卢植的兵。董卓打仗貌似是不行的,被黄巾军给打败了,又丢了官。
  但是,他的机会来了,边章、韩遂在凉州起兵造反,进攻京城附近的三辅,朝廷大乱,派皇甫嵩去讨伐,同时又起用了董卓。此时董卓为中朗将,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这个官比较特别,特意加了一个“左”。(皇甫嵩得罪张让,被调回京城,收回兵权并贬职。后任命张温为车骑将军,就没有“左”了)。
  后来,边章、韩遂被打败,董卓在内的六支部队去追击,结果只有董卓的一支军队伪装成筑堰捕鱼而全师而还。其他五支都败了。董卓被封为前将军,封斄侯,任命为并州牧。
  这次能够全身而退不能不说明董卓的机智。不过在记录中的几次战争,董卓都是败掉了。朝廷能够这次选中他,也是因为他常与羌胡战,前后百余。个人感觉,只能说明他有经验而已,至于军事才能,三国志上没有什么记载。

  后来,韩遂杀了边章,收了陇西太守李相如,杀了凉州刺史耿鄙,得到了马腾。声势越来越大。然后围攻陈仓。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任命董卓为前将军来讨伐叛军,这才解了围。董卓又升为少府。他已经成为九卿之一了,官职已经属于高高在上的那种了。
  但是九卿要去朝廷上任,董卓不去。他此时刚刚打了胜仗,在关西可以说声威大震,他干什么呢?他在暗地里招募军队,扩充自己的实力。我想此时的董卓已经有独霸一方的打算了。在朝廷的大起大落,皇甫嵩那样的功臣也会因为得罪太监而被夺去军权,这样昏暗的朝廷里,他不想回到洛阳,也不想交出兵权。虽然所谓的少府官大,但是没有实权,尤其兵权。
  朝廷不得已,改派他为并州牧,但是要交出军权,归皇甫嵩指挥。董卓又不交,而是带了自己的兵,驻在河东。毫无疑问,董卓对于朝廷看的清楚:这个朝廷坚持不久,也没有能力派兵来打他。他就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称霸的机会。如果说以前的董卓是有为国效力的心,那么此时他变了。

  机会又来了。公元189年,灵帝去世,少帝即位。这里比较乱,简单说就是灵帝死的时候没有立太子。但是有意立刘协,但是最后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当了皇帝。于是何进就开始杀所有支持立刘协的人,杀啊杀,最后打算把所有的太监都罢免。但是何太后不愿意。于是,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要让董卓假造反进京,吓唬一下太后。
  后来何进再次建议,这次建议杀掉所有太监,sigh。太监自然要反抗,而且在董卓进京之前,何进就被太监杀死了。
  这里袁绍的建议太馊了,何进也比较笨,想法不大合实际,也没有仔细揣测一下董卓的心里和为人。总之他们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引狼入室。

  董卓来到洛阳的时候,皇帝已经跑了,跑到了北芒镇,董卓就去接皇帝。因为董卓长的比较凶吧,或许他的不对比较特别,好多羌人、胡人。当时把少帝吓哭了然后陈留王刘协表现不错,能清清楚楚的讲清发生了什么事。

  董卓进京以后,接管了何进、何进弟弟何苗的兵,然后唯一能对他造成威胁的人只有丁原,他是比董卓早到洛阳的外兵。董卓便收买到丁原手下的大将吕布,并杀丁原,收兵权。这样,洛阳的兵就都在他的掌握里了。
  干净利索,切中要害。而且相当有效,不能不为之赞。
  并且,三国志的裴松之小注里有段话,我读着比较有意思,摘抄如下:

  “进部曲将吴匡,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通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遂引兵与卓弟旻共攻杀苗于朱爵阙下。”

  这里有个卓弟,不知道董卓提前是否知道么,还是他和弟弟提前有预谋,若是的话,那么董卓太聪明了。除了何苗后,那就基本等于获得了大部分的军权,那也是能够控制洛阳的决定保障。不得不对董卓刮目相看。

  九州春秋里有段记录,董卓进京只带了三千人,他怕自己的兵少,不能镇住洛阳里的那些人,所以就晚上把兵偷偷运出去,然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的走进来,一连好多天。这样,谁都以为董卓带来了数不尽的兵。

  我想到此分为一个段落,前面的事情,说明董卓称为一个枭雄是足够资格的。豪爽、果断、并有才略,这几个评价是少有人给的,我想给他并不过分。但是之后的董卓,似乎有点得意忘形,又有些鼠目寸光了。

  第一个错误就是废立皇帝。董卓要废掉现在的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皇帝。这个做法不合算。

  1.董卓刚到京城,而且是外兵,外来军权,他的势力还没有深入到朝廷内部,还没有真正的掌管住目前的朝廷。现在的形式只不过是用蛮力强行镇压住而已。冒失的做出这个决定而不仔细等待时机,无疑是让自己一人与群体站在了对立面。
  2.董卓虽有大权,但是朝廷内部的人毕竟对他很生疏,董卓也不了解他们,这个时候也没有眼线、耳目。他此时判定人的好坏就是凭借自己一时的心情好恶。而官场上的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董卓难以发现并团结真正的盟友,即使臭味相投的也难以发现。
  3.董卓打到洛阳,掌握兵权,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那只是名义上,原则上。当时的汉朝朝廷早已经失去了对于地方的控制,那些诸侯、州牧都不是省油的灯,也不是听话的猫,朝廷名义上的军权已经失去了效力。董卓此时废立皇帝,不但得不到这些人的支持,反而会让他们团结起来,共攻之。
  4.虽然那是一个凭拳头说话的年代,有实力的人是老大,但是没有多少人希望老大是蛮不讲理的。董卓如此做很容易激起自己手下的不满。陪伴着这么一个老大,有多少人能期望长寿。有不满就有反抗。所以适当的权术和收买人心是需要的,必要的。有一个仁的样子,才能让人忠心。因为害怕而屈膝的,那不是忠,是从。
  5.新皇帝貌似比被废的皇帝聪明、机智。这个决定本身是否有利还难说…

  废立皇帝遭到卢植的反对。董卓要杀卢植,被劝住。董卓在发现大家还在对何太后抱有希望,他又毒死何太后,杀何太后之母。然后立刘协为汉献帝。
  卢植这样声望的人岂能随意杀害?若是没有被人劝住,恐怕激起的怨恨,接下的仇怨会更大。对于何太后,废黜即可,何必杀害?因此而结怨太不值了。董卓此时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威”已经到了胡乱杀人的地步。

  还有几件三国志上记载的例子,大家可以看看董卓此时的作为:

  1.董卓被封为相国,郿侯,卓母封为池阳君,家族亲友也被纷纷封爵。
  2.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有一次一个名叫扰龙宗的到董卓面前禀事,因为忘记解下佩剑,被他当场杀死,京师震动。
  3.挖何苗棺,肢解尸体,弃于道边。又杀苗母并弃尸。
  4.曾经有一次,他的军队军到阳城县,恰好赶上当地百姓在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董卓的部队便冲上去把男人全部斩杀,把妇女和财物装上车带回去。砍下的人头都挂在车上,一路高唱凯歌回到洛阳,然后谎称剿匪大获全胜。进城后烧掉人头,并把掳来的妇女分发给士兵当做婢女或小妾…
  5.在洛阳毫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纵容他的手下冲进居民,官员的家里抢财宝,抢美女。然后把抢来的珠宝放入董卓那里,充实他们自己。甚至连皇宫王府里的女人他们也不放过,照样奸淫侮辱。大臣们看着自己的妻妾儿女受辱而怒不敢言。用句常见的话“洛阳成了人间地狱”。
  6.挖汉代皇帝陵墓,盗取珍宝。此时汉王朝还存在着,皇帝还姓着刘。这样的做法基本就是无视大汉王朝了。基本就是对全国那些对汉称臣的人宣战了。

  三国志上有几个字:“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残忍不仁,最后会失去所有曾经的支持者。一旦有个起因,这些人都有可能成为敌人。

  公元190年,反董同盟形成,发表檄文,公讨董卓。参加人员很多,动员兵力也不少,向洛阳进军。董卓杀了洛阳内和关东军有关的大臣,包括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黄巾军此时也逐渐又起来。董卓遂决定迁都长安。

  这个决定是必然遭到反对的,大臣们对于关东联军应该是欢迎的,随便一个人来也比董卓好,早就受够气了,而且洛阳有他们的家,官职越大家业越大,财产越多,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府邸难之又难。可惜他们遇到的是董卓。
  董卓命令城中文武百官及洛阳百姓,都迁到长安。不愿意走的就判为“叛逆反贼”罪名,诛全家,没收所有财产。并下令烧毁城中的宗庙、府邸和民房。上千年的古都,繁荣一时的都城,成立废墟。
  走的时候还杀了袁绍和袁术的家人50口之多。
  皑皑,这个就不评价了,董卓此时已经失去了人性。比作禽兽也不为过。

  董卓到了长安更是变本加厉了,尊为太师,自称尚父。逾制乘坐青盖金华车,公卿见卓,谒拜车下,卓不为礼。而且任命了好多自己的亲戚为重要官员,掌握朝中大权。
  并在长安旁边建造郿坞,作为自己的老巢。里面放了大量的粮食和财宝,事成可以依次雄霸天下,不成可以以此养老至死。我想大概只有自知罪孽深重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恐怖,做这样的事情吧。他,失去了初期的豪爽,没有了大丈夫“醉卧杀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的雄气,再称之为雄,则过了。

  此时的董卓,已经是熬过一日算一日的心理的,没有代表征讨天下的雄心,只有企盼别人别来搅和,安于一隅的小愿。带兵去打关东军,恐怕只出现在他不能有过的梦中。
  此时董卓更加心肠狠毒,残忍成性,以杀人为乐。有一次,董卓在野外举行一个宴会,会上百官举杯为董卓祝福,董卓很开心。突然命令押上北地郡的降兵数百人,并下令当场杀戮。然后都把舌头割掉,然后有的砍下手脚,有的剜去眼睛,有的用大锅煮。那些没有死掉的痛苦的到处滚。百官吓的丢掉筷子,而董卓依然照常吃喝,谈笑自如。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并达到自己曾经梦想到的地位时,我想他会很珍惜这个结果。但是一旦有些事情不如愿,很多人都反对他所努力的成果时,他或许心理很难接受。董卓此时的做法有点像报复,你越是来讨伐我,我越是做的狠,做的坏。逐渐的成了一个魔鬼。这个是我从心理方面分析的,可能有些片面。

  他的另一件毁灭自己的事情就是废除民间通用的五铢钱,改铸小钱。然后又把铜人、铜像等一些铜做的东西熔掉,用来铸钱。他以为这样就会出来很多钱,却不了解市场规律,造成物价暴涨,人民困不潦生,哀声遍野。

  他还下令手下搞一个名单,包括除去他的所有人,不孝敬的,不忠的,贪污的等等,反正有不对的,都抓来处死,财产充公。最后搞的大家都不敢说话,不敢做什么事,生怕不知什么时候被抓,然后被杀。能不犯错误的只有天上的圣贤,人间恐怕没有,所以每个人都有危险,这样的社会太恐怖了。
  这样的做法是何目的呢?
  在董卓目前的情况,根据他做的其他事,说他是为了整顿社会风气,恐怕没有人相信了,我觉得目的有两个:杀人、积财。

  “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后来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买通吕布,在汉献帝大病初愈,大会未央殿的时候杀掉了董卓。皇甫嵩带兵进入郿坞杀了董卓全家。诛三族。
  是否有貂禅存在,三国志上没有记载。

  至于那些普通官员何百姓,听说董卓死了,高兴的不得了,大家都卖掉自己的东西,拿出自己的积蓄,买酒买肉来庆祝。整个长安都在狂欢。

  而董卓的尸体被抛在街市,守尸体的那个人在董卓肚脐上放了一个灯芯点燃,结果因为董卓体内油脂过多,灯芯着了好久。

  至于如何评价董卓,我不愿给一个总的评价。按文中所说,我有个分段。在他废少帝立献帝之前,他是有勇有谋,性格豪爽、喜爱结交、有成霸业之相的一个枭雄。
  后来他获得了霸权,因为自己的格格不入,因为对于周围他人的不信任,因为外来政权在中央权威前的某些不自信,导致了他对于霸权的崇拜。因为他的强硬手段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一定的肯定,自鸣得意的同时,也导致了他对霸权的依赖。这些造成了他的蛮横、不讲理和滥杀无辜。
  后来又有关东军的讨伐,他采取躲避不战的态度,尤其在感觉自己取胜把握过低的时候,自暴自弃,安于享受,并且变本加厉的加剧着关东军讨伐他的原因,我把这个归于他的报复心理。“越是来管我,我越做给你看。”这个也许是他更加残暴的对待官员,对待百姓的原因,也因此,只能让部下从,而不能让部下忠。
  至于他的理想,我想过于狭小,有称霸一方的志向,无称霸天下的雄心。占据洛阳的时候正值朝廷混乱,宦官、军权都是较弱的时候,如果抓住这个时机,任贤整纲,辅佐天子。或许他就可以做曹操后来重复的事情。而且更容易,因为我个人觉得,此时的诸侯、军阀大多都在观望而已,朝廷强则归附,朝廷弱则自立。董卓却失去了绝佳机会。

  写董卓属于一个偶然,本来写完法正打算写何进的,因为每次完三国的游戏,在初期都要和何进打交道。查一些何进资料时发现人们对于董卓的评价过于单一,基本都是残暴不仁,一无是处。所以找些资料为董卓说点话,不管有用无用,有理无理先放在这里了。

  今天平安夜了,没有战争的年代对于某些人来说很幸福。安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