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台风影响不小,第一时间到了海南。
那几天飞海南的飞机,基本都是全价,还抢不到。好不容易买到了海口的,但因下午的会议推迟,结果误机。因转天约好了客户,只能改飞三亚,去首都机场的路上改道,又奔大兴机场。到三亚已是凌晨,到酒店已两点多,睡三个小时,五点多起床,最早一趟高铁再赶赴海口。
途中,睡眼惺忪,凌晨六点左右,车过万宁市,朝霞好美。
台风的损失超出想象,所以在这边的时间被延长,碰巧遇到了中秋,前面还有我的生日,悄无声息地没有告知任何人,便一个人过了,半夜叫了一份外卖,海鲜面。回想起来,上次出差过的生日还是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一晃也四五年了。
这次从全国调来的几十人赶不回去和家人中秋团圆,大家很辛苦,所以我们效率远超同业水平。可中秋毕竟算是个特殊节日,而且那天客户大都也约不到,想着带大家吃顿团圆饭。想来想去,那晚不想麻烦分公司,但总部拉着全国几十人在这,人家又不大不好意思不陪,索性便换个城市吧。给大家订酒店,去三亚,一举两得。
酒店有沙滩,晚霞时分,天空颜色美得出奇。
那几天,睡眠均下来四五个小时,凌晨、车上、夜间,总是抬头看着海边天空。台风刚过境,颜色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美。中秋时,我们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中秋当天碰巧过儋州,那是东坡居士花甲之年一叶孤舟飘零之地。于他是苦,于华夏诗坛则是幸,就如同台风和台风过境之后的天空美景,万物有失便有得。苏子曰: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海南, 足迹
一般进了博物馆后,对一个省份或者一个城市的看法会有所变化。对于甘肃,除了丝绸之路,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的彩陶文化。
甘肃,取“甘州”和“肃州”两地各一字,“甘州”是如今的张掖,“肃州”的现今的酒泉。有意思的是,“张掖”和“酒泉”都是古名,反而“甘州”和“肃州”是新名,和其他城市带“州”字的往往是古名不同。它们都是汉武帝当年打通西域后设置的河西四郡,另外两个是敦煌和武威,各自又名沙洲、凉州。
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其中还有五胡乱华的那段至暗时期。长期分裂导致全国州郡县多如牛毛,“百室之邑可以成州,三户之民可以成郡”,彼时全国共两百多个州,五百多个县,千余多个县,机构臃肿,官吏庞杂,政令混乱。于是,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张掖”就是那个时间变成了“甘州”。到隋炀帝后,又改州县为郡县,同秦制,但本质还是二级行政区划制度。不过中国太大了,人口和规模均较秦时庞大了许多,中央已很难直面如此多的一级行政区,所以隋朝这套制度只用了二三十年,到了唐宋又恢复了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加道、路一级行政区,元后改为了省。
夜晚,在兰州散步,走到了铁桥附近。
兰州铁桥又叫“中山桥”,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建成,由美国设计,德国承建,属洋务运动时期产物,如今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来的时候,兰州每晚的万人黄河大合唱知名度,一度直逼兰州拉面在这个城市的影响度,便在此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
甘肃嘉峪关的戈壁滩上,有着大大小小1400余座魏晋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年左右。
一般汉墓的陪葬品都很多,所以出过汉朝大墓省份的博物馆,都比较殷实。而到了魏晋时期,具体是从曹操开始,逐渐推行薄葬之风。一是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经济已大不如前,如果还用厚葬去表达孝道,对于个人和和社会来说,都不堪重负。二是朝代更迭严重,而且一方水土的统治者更是朝夕变更,所以盗墓毁墓严重,厚葬反而容易引起关注,导致曝尸荒野,反成了不孝。就这样,薄葬在政令之下逐渐推行起来,但人们视死如生的观念却尚未转变,那些对于死后生活的向往便变成了魏晋时期墓室壁画砖的创作源泉。
嘉峪关的魏晋墓已被盗,里面几乎已无文物,仅留下了盗墓者没看上的墓砖,有些上面有画。经保护性挖掘,共出土700余块,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之称。研究人员在挖掘中发现,它们墓顶上有钢丝垂下,挂着油灯。原是封墓之前先点燃油灯,待燃尽墓中氧气后自灭,使得墓中变成干燥的无氧环境,避免了彩色壁画氧化。
众多画作中,最有名的便是《邮驿图》画像砖。上面人物头戴冠,左手可能持棨信,上篇博文中有实物照片。身下的骏马飞驰,四脚腾空。仅寥寥数笔,但流畅而传神。图上的驿使没有嘴巴,代表着这个职业的保密要求,现已成为中国邮政的标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
丝绸之路展,是甘肃省博的重头戏。关于这条路,国人已太过熟悉,但以往更多听到的是历史地理、是社会意义,而这条路上实实在在的文物,并未怎么被关注过。所以来次甘肃省博,自然不要错过。
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文明已经形成,稍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日益强盛。漫长岁月里,北方的草原文化不断向南渗透,中原的农耕文化也不断向外扩展,并且借着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上的驰骋、迁徙过程,又把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各个绿洲连了起来。
事实上,甘肃作为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其发达的早期青铜器文化和对马的驯养,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在和周边文明发生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使得它成为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当然,碰撞和融合的历史上少不了鲜血,背后站台的中原王朝的实力则起起伏伏,使得这里的生活也并非平静,大漠孤烟下的悲壮和粗犷,总是不禁让人想起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主题曲。
这个展览里,最先看到的是一个仰韶文化彩陶,但样式却是个权杖头,并和埃及地区和两河流域的做了对比。大概中国的其他地区,不会出土这种文物,尤其还是在7000-5000年前的史前文化时期。
彩陶权杖头,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在四坝文化(公元前1900年-前1400年)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玉石权杖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
红陶之后,甘肃省博的第二个展览是庄严妙像佛教艺术展。展览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分为佛法东渐、盛世梵音、花落人间、花萼同辉、敦煌遗珍等六个部分,用文物展现了佛教在甘肃这片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轨迹。
汉武帝凿通西域后,佛教自东汉开始传入中国,而河西走廊上的甘肃则成了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僧侣在此西来东行。
“天下石窟在中华,中华石窟在甘肃”,甘肃的石窟可由西向东分为河西、陇中、陇南、陇东四大窟群,共五十多处石窟。有被称作“绘画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以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和南北石窟寺等。这些石窟从十六国开始,一直延续至宋元,有的甚至延续到明清了,时间跨度长达1600年之久。中国四大石窟已经都去过,有两个便在甘肃。
自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十六国时期,甘肃地方先后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及前秦、后秦、西秦所统治或部分统治。碰巧这些统治者大都尊崇佛教,尤其喜欢开窟造像、建寺立塔、翻译佛经,特别是北凉时期。《雪中悍刀行》的北凉,和这不是一回事。
北凉都姑臧,也就是如今的武威,开创者是段业,但被匈奴人沮渠蒙逊篡位。之后发展为凉州最大势力,还灭掉了西凉。后投降于北魏,亡于柔然。沮渠蒙逊时期是北凉政权的鼎盛时期,承玄是他的年号。
田弘石造佛像,北凉承玄二年(公元429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甘肃,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