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宝,一个被逐渐被遗忘的民族品牌。访问它的官方网站(http://www.jianlibao.com.cn)时,我们似乎还无法感受其在超市货架上“享有”的那种衰落痕迹,但若看看它的市场份额和饮料行业里的话语权,我们看到一个贵族变得落寞。

  健力宝的成名可以成为经典,在中国这种机会稍瞬即逝,难以复制,因为那个年代所注定。李经纬,健力宝的当家人。其父战死,家贫,无力养家的母亲便把他送入了孤儿院。在那里成长起来的他从事过卑微的工作,并无上学史。后来成为一名县体委的工作人员,被“发配”到一个毫无生机的白酒厂。说发配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在别人眼里那个工厂只是个等待刑期的死刑犯而已。不过,历史上大凡开国的、创派的都不是凡人,同样,能把一个品牌做大的也不是普通人。在李经纬手里,那个酒厂活了。

  83年,他尝到了可口可乐,与大多数人想着解渴或者杀精不同,他看到了市场。84年,有了健力宝。生产一个产品虽不是容易,但能做到的毕竟也不是少数,但能一个产品成功推广者,茫茫人海中凤毛麟角。84年,李经纬决定赞助奥运会,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料。而那时,健力宝的商标图案才刚刚设计出来,产品在百事可乐的生产线上诞生。

  高人说,“成功需要很多因素,但要大大的成功,都离不开运气。”健力宝亦是如此。

  那一年,中国扬眉吐气,人们记住了许海峰、李宁。那一年还有被小学生在作文里无数提到的女排姑娘,代表拼搏精神的她们打败东道主美国,成为一代人的心中偶像。略带某些感情色彩的日本记者在之后的《东京新闻》上发表文章《靠”魔水“快速进击?》,指出女排姑娘喝了健力宝,这有可能是魔水。这则新闻无意间成了一次成功的“炒作”,健力宝一举成名。84年,年销售额345万元,85年1650万,87年1.3亿。其成为“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做“老大”直到上世纪末。

  我们回忆一下健力宝的辉煌:
  1987年,为了成为第六届全运会指定饮料,开出2.5倍可口可乐的价码获胜。
  1991年,推出有奖促销,易拉罐可拉出5万元现金。此创意在之后成为被不断复制的经典。
  1992年,赞助美国大选,拍下第一夫人和第二夫人一起喝健力宝的照片,引起轰动。
  1993年,联合国安理会的圆桌会议摆着健力宝。
  1994年,创业10周年,包下广州所有五星酒店,将彩旗从广州插到百里外的山水市。提出“双百计划”(到2000年,销量100万吨,收入100亿元),并宣布进军可口可乐的美国老家,花500万美元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买下一层办公楼,开设办事处。
另外,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这是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行星。
  1997年,38层的健力宝大厦落成。其在产量、总产值、销售收入和税利四项排名均是中国饮料行业第一,被媒体评选为“90年代中国公众心目中的十大知名品牌”之一。也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李经纬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九届人大代表。

阅读全文

  最近看到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消息,就想起很多中国品牌的成长、消失。想想那些曾经见过和用过,现在却不知所处的品牌,想想,恩。

  小时候最喜欢的食品有大大泡泡糖。相信很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人都这样。那个时候5毛钱两块,嚼在嘴里吹泡泡,能吹两个的被我们称之为“高人”、“奇才”。偶是不行,每每将泡吹到靠近鼻子时便兴奋不已。喜欢那个味道,嚼上半天。

  问十个人,有九个半说大大是中国的品牌。其实不对,虽然这样的回答有点破坏儿时的美好回忆。我想,不管它属于哪个国家,既然它承载了中国的那一代回忆,这就够了。

  1988年,西班牙亚古利民集团与广东番禺市中荣集团在原番禺沙湾糖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广州番禺糖果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控股51%,中方49%。其生产的大大泡泡糖在第一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收回投资2400万美元。在那个年代,这数字可不小,是快消行业的N0.1。顺理成章,大大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不过,大大面临的群体有限,只是儿童。再加上许多外资对这块市场的竞争、瓜分日益激烈,大大的风光逐渐不再。而泡泡糖这个东西也渐渐消失于我们的视野,被口香糖取代。记得,小时候听说吹泡泡会造成大脑缺氧,对儿童不好,爸妈听后便开始了严密的监控。每每放学偷买一块,边走边嚼,回家之前再拼命嚼上一阵,进屋少说话,味道没了才敞开憋了好久的嗓子。现在和爸妈聊起,他们笑的不得了。娃真是淘。

  跑题了。
  1999年,西班牙佳口集团与德国及马来西亚某公司三方投资的佳口食品有限公司收购了全部中方股份,广州番禺糖果有限公司的名字消失。2004年,箭牌收购西班牙亚古利民糖果集团旗下佳口公司部分产品后,大大并入箭牌家族。
  现在访问大大的网站(http://www.tatagum.com/)直接转入箭牌首页,至于大大泡泡糖,已越来越沉默。

  《李白预测中国楼市》

  中天皆映晚霞残,国星已露半月盘,楼潮尽撒飘香饵,市篓可待肥蟹圆。
  娱寒需饮浊米酒,乐伶拢袖为谁蛮,大方孔明灯飞起,片出高寿似圣贤。

  呵呵,闲逛别人博客,回想起以前在BBS上的时光。便想了这么一个藏头诗开头。

  确实,这个年代不缺大片。

  但要选一个参与人数多、票房收入高、惊心动魄的大片,中国楼市无疑应算一个。动辄百亿的投资,几亿的观众,再加之不菲的资金收入,能有望其项背者?

  片中房价这条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主线,其一呼一吸一涨一停每个波澜不惊的剧情发展都那么引人入胜让人无法自拔。那引来亿万目光的拐点又总是雾里看花飘忽不定,即使最牛的悬念大片编剧也只能望洋兴叹自愧不如。惊悚科幻爱情环保记录励志等等百花齐放的电影分类中找不出适合他的选择,他早已超出一部优秀电影所能承载的文化经济政治人文等等范畴,这是爱因斯坦曾有过的那种超越了时代的悲凉情怀。报纸网站电视广播上多如牛毛的影评莫衷一是百家争鸣,如此浩浩汤汤漫无边际的关注度又怎能仅是前无古人?更有北大教授当众打赌房地产商集体跳楼之流,刹那间,观众却似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

  再加之众多虚虚实实引人入胜的支线情节,纵是千手观音也会目不暇接顾此失彼。断供潮退款门万人团购之类的大气张扬招摇过市比那难登大雅之堂的二流电影拿百八十人冒充千万大军拿电脑特技不断ctrl+v的骗人把戏高明太多,简直就是石器时代的神州七号。去打听打听万人团购的规模又岂止万人,那可真金实银给足了分量。

  是大片就有无法脱俗的特点,要不撞汽车要不烧汽车要不山崖之下绽放花开要不高速路上激情对撞。那经天纬地的楼市大片呢?送!come on!夏利丰田起亚长安东风QQ太丢脸面的话就改宝马奔驰林肯宾利悍马A8。

  直面这样的骇世传闻仍然小心翼翼疑神疑鬼害怕受骗就去看看售后服务:部分影院郑重承诺观众若觉得没心旷神怡精神抖擞就无条件退票,并支付你每天万分之二的利息。上帝老天爷基督如来的待遇也就这样了。

阅读全文

  查查资料,清清思路,看看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数字只是举例,纯属瞎编)

  首先,美国的房价也高,很多人买房困难,要贷款买房,每个国家大抵如此。但有些美国人民可能会更“快乐”些,因为他们只要收入稳定,信用度好,便可以去银行申请零首付贷款。但,总有一些人收入不高或者不稳定,又或者信用不怎么好,他们的“快乐”如何解决呢?
  高手说,有市场便有利润,有利润便有商家。于是,有人来刀口上过日子——次贷机构。他们降低贷款门槛,解决那些没有通过银行贷款审批、不符合贷款标准的人群所面临的困难。当然啦,解决问题的同时顺便拿些高于一般标准的贷款利息。

  当美国经济一片繁荣、利率一路走低的情况下,资本家们天天向上,依靠高风险,高利润的次贷逐渐发福起来。(在追逐高利润的本质外披着一层在枪林弹雨中努力让人民有房子住的伪善面罩来接受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劳苦大众的膜拜——社会主义青年注)。美国的居民,尤其低收入低信用的居民住上了房子,在感谢党感谢政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忘记去多买些。谁不想多挣点,早班奔小康呢?房价今年100万,明年150万,后年200万,持续稳定的发展刺激着人们的大脑神经,买房!用贷款买了100万的房,等一年就可抵押成200万,继续买大房… 怕还不上月供?不怕,实在不行房子一卖还挣不少呢。

  资本家的目标显然是利润,不会是什么历史责任感。给股东回报是公司的唯一目标,这句话明明白白。但华尔街的精英们不傻,用一个脚趾头也可以想明白,这些钱风险太大!于是精英想到两个字:嫁祸。他们的伟大创新在于将一个个的次贷整合打包,做成各种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然后无数金融机构都有购买并将其纳入投资组合,再卖来卖去便成了一锅粥,风险也就“没了”。当然,在房价一路飙升的前提下,这些债券会有稳定高效的回报,买多挣多。

  但房价继续涨下去,会越来越背离价值规律,使得价格远远高于价值。马克思爷爷说,这是一个大泡沫,危险的泡沫。于是美国政府便在05到06年连续加息,提高利率。悲剧的前身往往是美丽的童话,泡沫破了,童话也就破了,人民的安居乐业梦也随之飘走了。手中的房子从200万变成150万、100万、50万…

  房子越来越不值钱,贷款利率越来越高,股票一路暴跌,经济萎靡不振,买房人手里的资本变少,要还的债务变多。没法过了,破产,不要房子了。结果次贷机构、投行、保险、银行等等金融机构陆续拿到一些房子,一些只能压在手里卖不出去的房子,一些不断拼命的掉价的房子。

  哦,买这些债券的还有非美国的金融机构,他们也在为美国的次级危机埋单。

  查了一上午资料,整理了一个次贷危机时间表(继续补充中):

  2007年

  07年0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阅读全文

  最近,三鹿奶粉可谓风光无限。对这样一个事,总觉得可惜,毕竟他是一个民族品牌,曾承载着多么大的民族复兴重任,尤其在2008,我们心中的中国年。
  他还没有倒闭,我也不希望如此。但他所代表的民族企业对待品牌危机的处理观念,应该倒闭了。

  不想看到“倒闭”俩字和“三鹿奶粉”站在一起,在看到这个消息之前:

  据《北京晚报》报道,深陷“奶粉门”事件的三鹿集团,有广告公司建议投放300万元,寻求百度协助屏蔽关于三鹿集团的一切负面新闻,百度发表声明称确有其事。
  在《北京晚报》报道中,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内容:“目前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的企业有蒙牛、伊利、汇源等,政策享受起点为自然年度500万元的广告投放……”

  我很少信任百度,因为他的排名容易被企业的金钱和广告左右,有失客观。若是说政府力量大,适当时候屏蔽一些敏感词汇,我们可以理解。但之于上述报道事件的发生,便失去了搜索引擎所信奉的客观二字,不再是用户关注度的体现了。

  说多了。三鹿奶粉对这次危机的处理是比较让人失望的。
  有报道说3月份,便已产生此类投诉,但至少8月初,三鹿就已经知道了事件的发生。可惜直到九月份媒体以“某国产品牌”进行报道时,他们仍然沉默不语。甚至在有人喊出三鹿的时候,仍进行了多次否定。之后被查出几百吨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却又把责任推向了奶农,一时间惹来谩骂声无数。企业信誉早已灰飞烟灭。

  这让我想起来另一件事:南京冠生园的倒闭。

  2001年9月3日,央视《新闻三十分》报道南京冠生园月饼使用隔年陈陷。9月4日,卫生部下发紧急通知,严查市场。9月5日,南京冠生园老板接受采访时说,“这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并进行狡辩,“国家对月饼的保质期有要求,但对馅料并没有时间要求,用陈馅做新月饼并不违规”。9月17日,其又指责中央电视台报道不真实,称自己产品完全达标。直至有关部门入厂调查,证明事实确凿后,全面停产整顿。2002年2月4号,企业宣布破产,一个百年老店轰然倒下。

  南京冠生园对于危机的处理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推托。
  先是在事件曝光后的采访中说这是普遍现象,借以来表明“我抢东西,那因为我干的是强盗这行”,导致的结果呢?9月6日,其他省市的冠生园陆续发表声明,与南京冠生园撇清关系。9月8日,月饼市场开始了集体保卫战,“县长站柜台”、“开膛卖月饼”、“参观生产线”、“重奖举报者”等战役骆绎不绝,但整个行业仍然损失惨重。
  然后,他又开始玩文字游戏,“国家对月饼有保质期的要求,但对馅料并没有时间要求”。sigh,拼命的想给自己找个理由,找到理由就能说明消费者错了?这个事就能平息了?显然不能。关键是要让消费者满意,他们是否满意和你有没有违反规则无关,他们需要解决问题。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