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8春运,1月10日
  地点:北京站37号售票口
  人物:37出票女
  事件经过:本来九点开始卖票,结果到了九点,售票员先熟练地打印着车票,然后装到自己口袋,脸上是热情洋溢的笑容。这个过程持续了十来分钟后,终于正式开始卖票。那些在寒冷的窗外等待了数个小时的人们终于有了一个发言机会,“我想买xxx次列车。”然而,这个排在第一位的人被告知车票没了。他或许应该是通过正常途径第一个买票的人。
  在另一段16秒的视频中,37出票女发现有人偷拍,立刻用手挡住了镜头。

  时间发展:北京火车站已经证实,此视频真实!然后解释:“这是一种正常的售票方式。部分窗口提前出票,是为了分发到其他窗口销售,这样可以防止部分窗口出现购票者积压的情况。”

  总结:无耻

  另:37,真是比38还差了一截。

  以下视频转自YouTube:点击查看。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三鹿的名字终究要名垂千古,并且被永远的记入了史册,伟大的网民更是在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结晶的《康熙字典》中,惊喜地翻出了“麤”这个字。于是乎,三鹿奶粉在被人唾骂了一段时间后,又用它的名为古文的推广运动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麤(cū),“粗”的异体。《左传》有记载“粮则无矣,麤则有之”。

  今天看到一个报告,称中国的牛奶行业出现了全面复苏。官方数字是,奶制品的销量已经恢复到了三鹿事件之前的80%。
  这个恢复速度是超出很多人想象的,因为在当时,国内专家的普遍看法是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看着三鹿奶粉的迅速倒下,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商标蹦上了三聚氰胺榜单,无数的人民激动了,并且愤怒了,抵制的口号更是不绝于耳。于是有豪迈者,立马掏出钱砸向了豆浆行业…

  中国这几年发展快,很多东西的变化也快,包括消费观、饮食习惯等等。这就让之前的专家预测集体马失前蹄。目前,很多的超市已经供不应求。至于当时没有查出三聚氰胺的“三元”、“完达山”等几个品牌,实在浪费了一次机会,没能充分利用起来优势作出广告和宣传,没能给自己的品牌增辉。现在,人们又冲向了蒙牛和伊利。

  至于恢复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我想大概有那么几点:

  首先最重要的是需求。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这个广告词大家早已熟悉,并且深入人心。虽然曾被调侃为“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肾”,但早晚牛奶的饮食习惯却未必会随着这调侃而改掉。况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牛奶需求已经成了一个大蛋糕。需求越大,改变越难。几个月来被憋坏了,一旦发现稍有缓和,反弹就会迅速起来。

  其次是政府的政策。政府这次没有隐瞒,在CCTV可以查到你想要的大部分信息。比较透明,让人们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灭了谣言,防止了过分的担心和恐慌。并且,在奥运、地震等事件中,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光辉到了历史最高峰,配合上坚决治理的态度,让公众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于是,在估计含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都下了架,去超时看看新品的生产日期,也就放心了。
  而且,在无数高官下马的情况下,除非企业的领导者集体大脑被驴踢,否则不会选择顶风作案。毕竟,这关乎着前途和乌纱帽,看着三鹿这个品牌的轰然坍塌,老总们知道这次玩大了,自然没人愿意陪他作伴了。这种警示作用,在大企业尤甚。所以销量恢复快的,还是大品牌。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外国品牌太贵。再加上金融危机,还是国产的好….

  在中国,因质量问题而让一个公司倒闭的情况,很少很少。之前的问题月饼,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个品牌叫冠生园?大家很健忘,商家们都知道。希望这次的麤给企业家们上一课,多重视一下自己的质量和品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要过年回家了,打算给老爷子买个手机。可家里没电脑,没网络,手机的功能再多也只用打电话一个,偶尔发发短信,几十字要捣鼓半个来小时。这样的手机在NOKIA里大概几百就差不多了。

  不过,今年山寨机那么出彩,风光无限,作为一个有志青年,着实不该放弃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于是,今早去了珠江路,某个商场的一楼,全是水货和山寨机。扎进进门第一个柜台就不想出来了。
  很多手机都让人爱不释手,样式和功能都不错,让偶手里的N78羞愧地不好意思往外拿。用了几个试试,也没啥键松、屏幕瑕疵、触摸失灵的感觉,挺顺畅。于是先拿了一个。

  用用看,反正即使买个诺基亚,在老家那种地方也找不到维修点,享受不到那售后。放点偶的照片进去,让老爷子闲着没事把它当个相册也不错。

  一个小巷,一个小店,门口立着一块木板
  了了草草地写着常见菜名,标着价
  外面下着小雨,多数人没带伞
  进店来先跺跺脚,搓搓手
  外面人冻得哈着热气

  店内湿湿的,地上满是泥
  很小,刚好摆下五六张桌,都挤满了人
  里桌的菜,要一个个地传过去

  随便找个凳子坐下
  一桌五六人,各不相识
  抽烟喝酒侃大山,操着各色方言

  多数情况下,总有个人大声讲故事
  那情节,多半会让众人兴致勃勃
  不住地点头,嗯,啊
  老板大多兼着厨师,
  也会捧着个茶杯,拉张凳子,凑过来
  直到有人催着上菜

  人少的时候,老板娘也来热闹
  偶尔冒出一句“可不是么”
  那声调,那语气,准让故事情节再上个八拍
  人多的时候,更会早早过来
  先收拾盘子,后擦桌子,而后站在旁边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换个角度看看中国的房价。

  先谈一下中国的分税制改革,牵头的是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上个世纪80年代所实行的改革开放财政体制让地方政府挣满了腰包,几乎拿到了所有乡镇企业的税收。而那个时候的中央政府却穷得叮当响,不得不向地方伸手借钱,当然未必会还。中央当然不会甘心于这种状态,于是在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将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三种,这样中央便有了更直接的更多的财政收入。
  从改革前一年,也就是93年的4349亿元,增加到了07年的51300亿元,涨幅将近12倍。这为国家宏观调控整个经济体系提供了更有力的帮助。

  但,同时也不能忽略,这相当于从地方政府的锅碗里抢饭,大腿上割肉啊。地方当然不情愿,并且会有抱怨会有矛盾。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各个省市表示要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同时,他们充分利用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优势,把土地国有这一政策方针坚决贯彻执行。于是,原本预算外的土地出让金及其他相关税收补充上了缺口,再次撑满了地方政府的腰包。说白了,就是卖地换钱当大地主。

  暂且不争论分税制的改革是否成功和彻底,只要中国经济一片繁荣,房价一路飙升,中央和地方都是满足的。大家都变得富裕了,国民生产总值也不断翻番,GDP更是金光闪闪地证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于是乎,“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制度要有中国特色”等真理产生,并充分压制住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讨论制度改革变便了经济学家们的事,政府可没多大兴趣。真理是真理,但决不能让真理下的繁荣掩盖了持续改革的需求。

  我们看看07年,中国的房地产商们交给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超过了1万亿,而地方的总财政收入也不过2.3万亿而已。再加上房地产交易的相关税收,所占比重可想而知。所以,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也不算为过。

  政府这次要控制房价的决心是很大的,毕竟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太大了。大到我们村口耕田种地一辈子没见过楼房的刘大爷也说,别买楼啊,假的!
  08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了,美国人民的住房价值在一年内减少了2万亿美元。这个2后面的0是用手指数不过来的。中国显然不希望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08年的楼市出现了转折,与07年相比简直冰火两重天。

  但中央政府是否一厢情愿,地方政府是否愿意配合,以及配合的力度与喊喊口号之间的差别,那就变化万千了。至少目前,我们常常看到各个地方相继抛出救市政策。不过,据说已有中央高官表示,已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收入的问题,并在寻求解决办法。我想,这才是控制房价的根本,制度存在着问题,而非将责任推到海外热钱和温州炒房团,甚至还有人责怪地产商们的贪婪,这些老板稍有不慎言论便会成为亿万人民的众矢之的。其他因素之所以可以挟持政府的政策,是之前缺少危机意识。一旦中央和地方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中国政府的惊人力量足已使房价平稳地回归理性。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地方财政上由此形成的缺口,需要政府补充,重新划分税收种类,切忌拆了东墙补西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