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怎么看易中天,要写点啥。拖了那么多天,总要憋点出来的。
知道三国的人很多,但是喜欢三国的能有多少人呢?我不知道,但是可以确定,易中天品三国的出现,让很多人喜欢上了三国。至少我身边有不少。
至于原因,我归于快餐式的文化。
在目前的这个时代,能够静下来看书的人不多,在大学生和社会家庭中,肯花时间在电视和电脑上的人总要超过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无疑,易中天品三国迎合了这些人。
我用迎合这个词,并不是表现贬义,只是要说出一个因果:因为大众虽然有这种现象,却仍有一些人对知识渴望,所以电视台有了百家讲坛,所以有了易中天品三国。或营利或普及知识。
知识要普及,一些被传为经典的三国故事更要流传。懂得一点历史,尤其能说说“张飞也有谋略”、“诸葛亮也有失误”这样的话,多数情况下总是有点炫耀的资本(当然在三国板就不用了)。再加上三国故事的如此精彩,三国游戏、三国电视剧的不断成功,潜在的三国迷不是少数,关键的环节是如何让大众轻轻松松的接受和学习。易中天品三国做到了这点,不论电视还是网络,都已经成为了热门词语。
但易中天又招来了很多的非议,我个人觉得导火索是和其他学者相比,他那天价的收入。有人说他要收入500万,参考一下,不确定。
先说一下坏处,易中天品三国的水平难以恭维,多数的内容都是早已被人谈论过的,即使仅从裴松之的注里就可以找到大部分。这样的水平和这样的名利双收让一些专心学术研究的学者恐怕有些坐不住了。
你要是李宇春,你挣多少都可以,因为学术精英们本来就不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骨子里一直在用着“知识”、“学术”来抵挡那些诱惑。大笑着摆出知识,露出贫穷,亮出学者身份,区别开了那些所谓的“世俗”追求。
但易中天不同,他是教授,他是博导,他本身就是这个圈子内的学者,但他也有了李宇春名和收入,我想其他人无法接受了。
大家都搞学术,大家都默默无闻那就算了,都是学者嘛。但当某些人挂着学者的牌子,用了一些并非学者就可以搞定的非专业知识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矛盾产生了:你凭什么做这个的时候挂着学者的牌子?
不想说这个世界崇尚物质,但是易中天的收入的确会让一些潜心搞枯燥乏味远离名利收入的学术研究的人变少。而我们的发展的确离不开这些人,也不能没有人去搞那些枯燥的学术,或许我们应该担忧。
又或许普及知识的人很多,尤其那些面向大众的知识,但并不一定要依靠学者来传播。加入了过多的物质利益,不知道易中天先生还能否静下心来搞一些符合自己身份水平的研究?当然一个人的改变无所谓,但是扩大到一个群体,那就晚了。
易中天可以让人喜欢上三国,但是能否让人懂得三国,个人持否定态度。电视的传播方式毕竟是单方面的,一方在不停的讲,一方在不停的听,电视是拒绝思考的但方向接受工具。如果你喜欢上了三国,欢迎阅读此类的文章和书籍。
呵呵,观点或许过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