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对古城、古镇一直感兴趣,阳朔古城,自是不会错过。
谈及历史长短,往往多有虚夸,中国的大多城镇都能追溯几千年以上,若从人类居住开始,那更是不得了。所以,我更喜欢以最古老的建筑,或者城镇主要规制格局形成之初为起点。当然,纯属个人喜好的判断。
如此来说,阳朔的历史有些让人琢磨了。据称,自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元),始迁县于此,并名“阳朔”,至今。有资料可查,宋朝后期,古县内已有五条街道,只不过都是小路而已。民国期间,将西街进行拓宽,建国后又进行了沿伸,竟成了主干道般。
如今的西街被称为洋人街,小青瓦、马头墙,典型的中式徽派建筑却挂起了英文招牌,卖着咖啡,屋里的老板则是讲着一口伦敦腔的老外。
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特色,推开门,等待你的是哪种肤色,是你好,还是hello,有着她的魅力。
在中国,至少知道两条洋人街了,一条在大理,一条便是这里。
前一天的中午达到,热闹非凡。据称近几十年来,很多的老外来到这里,定居、开店、结婚、生子,俨然成了一个根据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也让这里充满了那种不经而易间的异域风情。
另听说,这里的中外通婚率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不知真假。
热闹的有名的古镇,夜晚总是离不开邂逅和酒精这两个题材,不知是社会的兴趣还是社会的悲哀。但这种经营的迎合需要保持在一个极其包容的空间内,如阳朔般,一条酒吧街,清一色的重金属,个人感觉是难成气候的。较之丽江、凤凰之类,差了不知多少。索性,这里还有这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它还能借此慢慢消磨着大众不知何往的夜晚。
旅游多是散漫的,如同咖啡馆的晒着午后阳光的少女,摆弄着相机,闲情而逸致。
晒太阳、发呆、咖啡、轻音乐、邂逅,你心中期待着与谁在这种场景下不期而遇?
清晨的西街上,只有极少的脚步。旅行,总要有那么一天早起,拿着相机,带着平静,好好感受一下除去熙攘人群的古镇原貌。
刚到阳朔的人,大概都会看到这个山。在城外,它不特别,但在城区,它俨然像个地标。
初始,阳朔并无城墙,四周环水,为天然屏障。元朝曾修筑过土墙,后不久而散。明朝时,全国各地高筑城墙,阳朔亦不例外。
清乾隆年间,土墙改为了石墙,并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再次重修城门,并刻字其上,东曰“青阳”,西曰“拱秀”、南曰“迎熏”、北曰“拱北”。
武器发展,战争演变,从民国时起,城墙的防御功能相对于城镇的发展需求,已经退居其后。于是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城墙拆除运动,阳朔亦不例外。如今仅存迎薰门、青阳门。
此为漓江码头附近的迎薰门城楼。
出城门,是漓江。坐船出发观看倒影,而后归。太阳初露,再回西街。
背包客和当地老妪,一前一后走到繁华的洋人街,两种不同生活轨迹的人,安详地走在了这同一条路上,似两个互不干扰的平行空间,于西街短暂重合,然后分开,各走其路。
一个无明显主流价值观的地方,是一个包容而轻松的地方。在这,只需做回原始的自己。想起这些年一个很火的词汇“逃离城市”,我更喜欢文艺青年般地名之“找回真我”。短暂几天后,我们重回钢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市,穿上西装,挤上公交。平行空间的交汇点并不多,这大抵便是种魅力。
此城门很被博主喜欢吗?上一篇文里也有它!
@, 对古建筑确实比较感兴趣的。
旅行,总要有那么一天早起,拿着相机,带着平静,好好感受一下除去熙攘人群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