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唐皇陵的绝大多数墓都被盗过,所以金银玉器之类的基本不见,甚至唐三彩都不多,如今在昭陵博物馆内的展览主要是三类,陶俑、石碑、壁画。
  昭陵修建得太张扬,很容易被人盯上,国力昌盛时有驻军,那无所谓,但当中央政权衰弱后就惨了,尤其面对乱世的割据军阀。虽然皇陵的防盗措施不错,但只能防个人和团伙,当面对十万级别的军队和炸药时,依旧比较脆弱。它最大的几次被盗,一是黄巾起义时,被黄巾军大规模挖掘,二是唐亡之后,五代时期的军阀温韬挖光了唐十八陵中的十七座,仅乾陵因为突然间的雷雨交加而躲过一劫。据称,温韬带着部队进入昭陵地宫,珍宝搬了数日不停,一扫而空。其中,还有王羲之的作品,只是因为名声太大,辨识度太高,始终未现于世。
  在中国,挖祖坟是个很容易被站在道德层面千夫指的行为,一般有心建立稳定政权的不会这样做,比如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不会动前朝的皇陵,相反还要去保护。温韬没过多久,便被后唐的李姓政权下狱赐死。

  在昭陵博物馆的第一个展览,便是陪葬墓的陶俑展。
  若是论精美程度,所见说不上惊艳,但因为是纪实,它们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唐朝的生活面貌,研究价值要高于美学价值。甚至,一些造型还给了众多古装剧装扮灵感,标注一下妆容或纹样参考昭陵壁画或人物俑,逼格瞬间提高几个等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这次来咸阳的三个皇陵中,最后一站是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墓。

  李世民只有一位皇后,其大名不见史载,小名观音婢,人称长孙皇后。当然,这不是说李世民专情,否则也不会仅因“容止美”三字,便把14岁的武则天带回宫里,深刻影响了唐王朝的未来。三宫六院的皇帝谈不上什么专一,一生一个皇后更多还是政治考量,毕竟皇后哥哥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时,唐朝还属于创业阶段,皇帝还姓杨。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仅13天后便册封其为皇后,10年后病逝,年仅36岁,谥号文德皇后。她给李世民生了三子四女,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对皇位有意思,试图效仿宣武门之变,相继被废,三儿子李治后来当了皇帝,便是武则天再嫁的唐高宗。

  她死时立遗嘱:“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但李世民只听进去了前一半,将她遗体安放在风水极佳之地九嵕山,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之前的汉朝都是掘地为穴,封土为山,长孙皇后觉得太劳民伤财,便提议因山而葬,不必再起封土,一切可从简。但正值王朝鼎盛时期的太宗,显然不差钱、不缺人。整个昭陵的建设从长孙皇后去世开始,至李世民驾崩为止,耗时13年。利用现代技术已确认的陪葬墓有193座,成为中国帝王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