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2)

  南海是海南岛沿海居民的生命之源,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先民用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在南海木帆船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见证了沧桑海疆的变化,还守护着我们的祖宗之海。
  汉代,人们主要在近海打渔,唐宋造船业达顶峰,人们便把船开往远海。每年十一月起了东北风后,渔民借着风一直往南,到如今的西沙、南沙。那里水蓝沙白,物产丰饶,是现在流传着的“千里长沙,万里海塘”。

  琼海潭门已有几百年远海捕捞历史,明时他们就已在西沙、南沙群岛上建造房屋,从事捕鱼。远海捕鱼东去夏返,往往数月,渔民只能中途住在群岛上。极目四周皆海,运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死富贵,所以这里有拜公祭海习俗。每逢出海时节,渔民会准备肉、饭、香等祭品去兄弟庙祈求出海平安。祭祀有三种:一种是远航启程前的“祭兄弟公出海仪式”,一种是远航归来的“洗咸”,一种是逢年过节和航行到新海域的“做兄弟公”。
  这里祭祀的兄弟公并非神话人物,而是在海上遇难的108位渔民。相传明朝,南海海盗猖獗,时常袭击渔船,潭门的108个渔民便拜为兄弟,立下誓言,组队同行,无数击败了海盗。后来在海上遭遇暴风雨,他们选择共进退,结果全部丧生。此后人们纷纷效仿,结拜兄弟,共御风险,并自发建立兄弟公庙,一是鼓励这种联合,二是纪念海上亡魂。

  当时的兄弟公庙遍布潭门沿海和南海众多的岛礁,如今依然可以见到很多珊瑚石堆砌而成的小庙,高1米,庙门巴掌大,门口立着数根燃尽的红烛,这就是兄弟公庙,又称“孤魂庙”。这是文教村的兄弟庙,楹联上书:兄弟联吟镜海清,孤魂作颂烟波静。祭祀兄弟公保佑渔民平安的同时,也在祭祀着那些出海未归的遇难者们。


  舞鲤鱼灯,是祭祀兄弟公的传统习俗。


  过去的渔船,乘着这个船在大海上,得有多大的勇气。


  一个光影大厅,这里展示着一艘南宋沉船“华光礁1号”,它是我国第一次发现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出水了万余件古瓷器。皆是民窑,多为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品,且同一种类数量多,多为成批生产,包装成摞。



  南宋,“华光礁1号”沉船船板。


  华光礁基底主要是珊瑚、软体动物和钙质生物沙,出土的瓷器大多被贝壳、海泥等混合组成海相凝结物包裹,部分陶瓷表面已经形成了坚硬致密难以去除的石灰质、石膏质凝结物。
  出水瓷器,南宋文物,西沙华光礁出水。


  青白釉弦纹执壶,南宋文物,西沙华光礁出水。


  青白釉印花粉盒,南宋文物,西沙华光礁出水。


  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粉盒盖,南宋文物,西沙华光礁出水。


  青白釉刻划花卉纹菱口盘,南宋文物,西沙华光礁出水。


  青釉划花瓷碗,南宋文物,西沙华光礁出水。


  西沙北礁打捞的沉船,被确认为明代商船。上面有着大量的未使用的“永乐通宝”铜钱,应是府库中提取的新钱,供外贸使用,此船也被确认为郑和的官方船队,因为只有官方才有大量未流通的新币,十几万枚。也说明由于当时中国的国力强盛,钱币已经在一些国家成了流通货币。

  铜钱胶结块,明代文物,西沙北礁出水。


  花卉纹菱口铜盘,明代文物,西沙北礁出水。


  花卉纹铜盘,明代文物,西沙北礁出水。


  石雕女子和男子像,明代文物,西沙群岛海域出水。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