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的佛教系列,还有几本没读,出差路上带着,这次是《白衣的智慧 弘法居士》。
居士,字面解释就是居家之士,古代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含有隐士的味道。
东晋时期,居士是指那些上层有财富又信仰佛法的信众。后来,普通信众也开始称“居士”,比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到了如今,基本只有信佛的才成居士了。
比较有名的佛教居士,在书中做了些介绍:南朝的傅翕,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张商英和黄庭坚。
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王维,被称作诗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两首诗,佛家意境满满。
苏轼,是否信佛是有待论证的,但确实和佛有着不解之缘。我们比较熟悉的典故,是他曾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当他很自满的送给归宗寺的佛印禅师后,却被批了“放屁”两字。这可把苏轼气得够呛,马上从黄州过江,来到寺庙评理。结果却见门上贴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瞬间明白自己的意境差的还远,意境不是仅仅靠言辞的,大笑不已。
再往后,居士留名的就不多了,谭嗣同是其一,此外还有丰子恺。
谭嗣同被熟知的是“戊戌六君子”,其实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仁学》,从墨子的“兼爱”到佛陀的“众生平等”,他决心要改变佛教在人心中出世、消极、与社会脱离的形象,以完成社会的大改造。
他以佛学为本,演绎出糅杂儒佛于一体的“仁学”义理思想。《仁学》博采儒、佛、道、墨改革之长,融合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改革之道,再以佛学贯穿起来,以“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的口号,提出了将佛法精神贯注到现实社会中去,借此以拯救衰世。
丰子恺,没有谭嗣同的理想,只是躲在自己的一份宁静里,以古诗意境、以儿童生活、以社会百态,搭建了一座沟通文学与绘画的桥梁。有佛的意境,却没有佛的慈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