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游记(6)·雾迷漓江

  每每出行,都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天气因素,毕竟很多景点,尤其自然风光,天气往往能够起到决定作用。但这拼的是概率和运气,而对这两者我向来缺少自信。索性,还有着一颗执着的心,为了绚丽朝霞,一次次露宿峰顶;为了美丽云海,一次次长途跋涉;为了灿烂星空,一次次背负行囊。
  掰开手指,细数那些因天气而导致的遗憾,却发现手指早已不够。今年便有迷雾下伸手不见五指的庐山和在泰山武当山庐山均未得见的朝霞和云海,背着帐篷半夜爬山,其中苦乐所得,自是各有所好,各有所品。
  这些日子,名单上又多了阴天灰雾的北海银滩,猛然间回响起了熟悉的二胡声,还有命运多舛四个大字。遗憾年年有,今年实在多。

  秋季的阴天不多,曾经的我的确这么想,然而到广西之后,我改变了这想法。

  北海、德天、桂林,一路的阴天。所以到了漓江,发现头顶有着些许阳光偶尔探出,着实开心了一把,幻想着訇然中开,霁日而现,迷雾乍散,群山显露。这一乐观情绪,掩盖住了雾气越来越大的现实,竟也欢歌一路。
  雨后天晴,翠绿灵秀,倒影傍水,船行画中,应是漓江之美的极品,然雾锁漓江,水天一色,石峰如林,若隐远方,亦可使人少了些左顾右盼,多了些静谧感受。整理照片时,放大,放大,人在画中,真是不错。


  从南宁出发的卧铺,早晨六点二十左右到达桂林,火车站门口有大巴直到杨堤路口,然后杨堤路口有中巴,三元到码头。嗯,打车要价五十,挺黑。
  与竹筏师傅约好了时间,地点,然后顺利见面。

  从冠岩至兴坪段的漂流在国庆期间暂停,所以选择从杨堤出发,此段是漓江漂流的精华段。黄金周最怕人多,所以提前在淘宝上订好了竹筏,订的国旅,总会相对放心些。
  一条竹筏可坐四人,懒得联系其他人,便少加些钱将另外两个座位也包了下来,合计326元。

  望一眼江,浓雾,抬眼,有日头。花五元,妻买了一顶鲜花折成的草帽,蹦蹦跳跳。
  寻找开心,有时候很简单。


  竹筏师傅很不错,速度随意,想多慢就多慢,多数情况下只是任凭竹筏随波而流。期间多次上岸拍照,师傅向来配合。景点的介绍,也是挺上心。
  聊天,得知今天起,黄金周的人山人海已经差不多返程,对自己先冷门后热门,先偏远后市区的行程安排不禁沾沾自喜。

  鲤鱼越江,师傅说。


  从桂南而来,对喀斯特地貌已不再陌生,这词乍看起来挺学术,也蛮唬人。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以水溶性岩石为主,然后经过雨水的冲刷,不断溶蚀,形成的形状奇特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这里是指化学性的溶蚀,广西以石灰岩为主,成分为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它能在水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化学溶解有个好处,那便是水清透明,与多数的物理溶解相比,算是最大的差别。所以岩石不断被溶解冲蚀,而水却不浑。

  经过特征明显处,叫师傅将竹筏靠近江边山体,这里有漓江不同水位下所形成的较突出的水线长期横切溶蚀的风貌。师傅说,这里山山有洞,洞洞有水,那是雨水积洼下陷,溶出的山内水道,与此道理类似。


  形态类似于钟乳石,只不过在山外,应是雨水长期冲刷,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流在滴落过程中,不断有碳酸钙再次析出而形成的风貌。但山外不似洞内那般气流稳定,所以在此过程中,形状会更有些千奇百怪。目前还是猜测,看完古建筑这个系列的图书后,应该要看些岩石、山体类的书籍。


  中国有喀斯特地貌入选了世界自然遗产,而最具代表的,最美丽的桂林山水,却没有参加。来之前的飞机上,临时看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关于喀斯特地貌的专辑,关于桂林为何不申遗,有了以下的猜测:
  一是现在的名气已经足够大,不在乎世界遗产的头衔,货真价实的景点,不像目前计划打包申遗的中国十楼,只想着门票涨价和提升知名度,却被揪出大都为80时代之后的建筑,属伪文物;二是桂林山水入选世遗后会面临很多约束、监督,房地产及土地开发、城镇建设都要受到制约。
  其实这两个原因归根结底是同一个,正因为已经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金子招牌和足够的名气、人气,政府已不用在乎旅游收入和宣传投入,可以尽量少受制约地享受着土地、房价飙升带来的GDP发展,甚至用透支性破坏性的规划,换取盆满钵溢。加入世遗?圈地盖厂,建楼修路,便没那么自由了。
  但这终归短视,若将中国之于世界的话。中国有着最美丽的喀斯特,从徐霞客之时便已经见诸文献,却始终自娱自乐着,仅以土山、石山之名而别,如今却不得不使用别人千年之后的命名。我们不能再捏着孤芳自赏的清高,不能再酸酸地嘀咕着酒香不怕巷深,世界遗产,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要思考自己的文化输出。


  为什么会在桂林形成如此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原因很多。
  如前面所述,首先要有水溶性岩石,在桂林盆地,石灰岩的厚度可达3000米,面积可达700平方公里,这是在大海中长期沉淀,然后又经过了几亿年的压实成岩方得,像一块待雕琢的璞玉,实属罕见,为其一。
  其二,由于周边的抬升速度快于中央,此地区逐渐形成了盆地,三面环山,一面出口,容易将雨水汇聚至此,如刻刀般,对璞玉再进行精雕细琢,成就今之灵秀。
  其三,锦上添花的是,三面环山,且三面的山均非水溶性岩,所以降水极少渗入地下,而是被汇集,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外源水。

  上面的照片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仔细看来,有着漓江最大的特色,峰林与峰丛并存,有山有水。
  峰丛,属入渗型喀斯特,是由于降水后先集中于一处相对开洼处,然后溶蚀后直接下渗地下,雨水对岩石进行了垂直方向的溶蚀,大多形状类似于手掌朝上平铺,手指垂直向上。峰丛的各个石峰大多相连,如上图左部。
  峰林,属流水型喀斯特,在峰丛的基础上,除了垂直方向的溶蚀外,还有地面的积水,或者外来河流,对石峰进行挖墙角似的水平方向溶蚀,使得石峰的外缘边坡不断后退,各个石峰逐渐疏远,且变得直上直下,最终类似独立,如上图右部。

  具体到石峰,其形状取决于地壳运动和风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裂隙和节理,水无形而因阻成形,故有了千差万别的溶蚀方向和最终形态,此山如观音打坐,加上浓雾之后的少许光线,略有了些泛红。


  峰丛在贵州、云南、重庆等地都有,但有山有水,有如此形态的,便极为罕见了。正因如此,每个九年义务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从教科书上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名。

  可惜,热闹的漓江,船来船往,浓雾不散,倒影不明,风过水兴,波动影散。时间若充足,是要在这里住几晚的,等日出日落,等一江寂静,等倒影如画,赏一叶小舟,荡开波纹。
  这也给了以后再来的理由。


  岸边是凤尾竹,因有浓雾,只有船行近前时,才能感受那诱人的翠绿。闭上眼,想象着竹筏师傅描述的,雨过天晴,天蓝云白,群山青绿,倩影绰绰的美丽。



  浓雾有个好处,便是使人安静。不用翘着双脚四处张望,不用拿着相机左顾右盼。慢慢漂流,静静欣赏,放大了广角,有了种身临其中之感,竟似画中。


  十月五号,黄金周基本已过,游人大部队已经开始折返,所以还算玩得清净。照片好歹可以归于了自然风光,而不再张张彰显着人文情怀。这里,人多,景便毁了。

  江向远方,穿山如林,迷雾拦江,山形乍现。


  凤尾竹伴着山峦,一层,一层,层层叠嶂。几分清晰,几分朦胧,几分宏伟,几分灵秀。


  喜欢这张,若隐若现的群山,秀气不失硬朗,连绵不陷单调,不纷杂,不轻浮,含蓄而神秘,近处有了淡淡的绿,远方有着层层光晕,较灰朦有了些俏皮,较光艳添了分清雅。有江风,拂面,缓缓驶向了前方深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大广角下不停放大照片,直至看不见边框,立于前的感觉,心胸阔。


  风兴,雾渐淡,绿影初露;风起,波澜闹,船随景动。


  右侧三座山,则因形似倒立的“甲天下”三字而名。


  水临山,陡峭,竹筏靠近,宏伟震撼的形容并未远离喀斯特,感受远不止了秀气。



  新版20元人民币的背面,便是取景此处,因雾大,少了些层次感,未多留念。


  上岸,是兴坪古镇,石板路的尽头有中巴,直达阳朔。

  人过,漓江静。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广西游记(6)·雾迷漓江》有5个想法

  1. 有一段好科普哟,看得好累,幸好有点美景调节;博主文笔真不是了得可喻的,恐怕要说不得了,呵呵!

    1. @, 去之前临时查了些书,然后又游览了一遍景色,便很容易记住了,最终成了自己的知识。谢谢捧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