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将要来武汉之前,向同事打听武汉的景点,获得推荐的是归元寺。当来到武汉后,亦是如此。
  习惯性地在游览完一个地方后查些相关资料,这样走过一个个景点,便不仅仅只是来过和看过,也不仅仅只是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少也能丰富些见识,记在脑子里成了阅历。比如这次接触到的关于佛教中的丛林,足足让我查阅了几天。
  闲话少说,在当地的《楚天都市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这些年,武汉人的农历新年,最隆重的仪式,是正月初五去归元寺“拜财神”,民间风靡的“抢头香”,在大年初四便开始,蜂拥而至的人群挤满了翠微路,去年的人数一度达到了70万。据说,从初四晚上起,整个武汉市的警备力量都会关注翠微路上的这座寺庙。附近的居民,打开家门,把家里的卫生间变成公共厕所,一个晚上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武汉的夏天是闷热的,能有一个露出蓝天的日子实属难得,也就无所谓温度和艳阳了,只要不闷便行,俺不怕晒。于是在一个半月前的七月中旬的中午出门了,目标是很多人推荐过的归元寺。
  归元寺、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前两个已经去过,后两个在地图上只找到一个,真是奇怪。难道已经没了?

  这是在归元寺后方的双面观音,基座3米,铜像18.8米,由紫铜铸成。面东、西,象征着与日月同辉。可能是因为一个寺庙没有找到吧,带着些许祝福,把这个照片提前了。


  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有“汉西一境”的美称。其名取佛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意,大体为万法归一,途径万千,当然这只是个人理解,或许还有他讲。其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由浙江人白光、主峰两位僧人主持修建,至公元1664年方成,主峰便为第一任方丈。之后恰逢乱世,屡次兵乱,几多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及民国期间修建。所幸,文革期间受到了保护,祸乱不重。门票10元。

  归元寺的建筑可称为有些“混乱”,再加上好多地方不开放,很多人在里面绕来绕去。虽然门票后有个简易图,但方位与比例还是不对的,网上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导游图。幸好在寺内见到一个模型,拍了下来,也许会对他人有用。
  归元寺的朝向就是个问题,它座西北,朝东南。来武汉之前一个同事专门嘱咐,一定要搞明白为什么不朝正东或者正南,是不是有什么说法。可惜仍未找到解释。后来我觉得可能是路歪了,就像我一直搞不准武汉的正东、正南,主要是因为一直在江边住,而长江的走向本来就偏。参照物无声无息,想不被误导得对自己的判断很坚定,一个外地人对当地的方位,多半是缺少自信的。很少轻易下个结论,于是我用google earth专门查了一下,现在确认,归元寺并未朝向正东,也不是东南,而是东略微偏南而已。至于原因,sigh,求解。


  此为大山门,前书“归元禅寺”,背面为“应如是观”。
  中国的大部分寺庙都是横匾,而归元寺是直匾。据记载,是因为清道光皇帝为表嘉许,曾赐玉玺一方,上刻“敕赐归元禅寺曹洞正宗三十一世白光主峰禅师之印”,故寺名方可直书。尚待考证,不过以后逛寺庙又多了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此为二山门。


  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放生池,其内有乌龟无数,那莲花瓣上的可不是石头。


  放生池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晨钟暮鼓,分东西两侧而立。


  从放生池处往后走,是韦驮殿。因在装修,故朝向放生池的方向被帆布遮挡,只能透过脚手架看到其背面,上书“回头是岸”。


  继续走,是全寺主殿,大雄宝殿。其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重修。


  其后是禅房,暂不对外开放。
  归元寺内建筑的间隔很小,排列紧凑,少有大院,虽然是18mm的广角,但仍无法照全。所以多数仰视或者侧视。

  从此进院往偏北方向转,过大士阁,是藏经阁院落。
  仔细看来,藏经阁应该是归元寺内最高的建筑,其建于1920至1922年,两层楼阁式,高约25米。在其前也有一个放生池,又称翠微古池,池前有一露天观音。不过,这张照片显示不出它的高大,若是再往下看一张挂匾的图片,而那只是它一层的部分,或许能有些想象了。


  藏经阁上有一块匾,上书“盛大宏阔”,仔细看时发现为黎元洪亲题,看题匾的年代,那时应是中华民国的副总统。
  据查,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爆发,归元寺成了起义军的总部,粮站亦设于此处。不可避免的,这里成了众矢之的,屡遭炮击。后来起义军撤退时,获得时任方丈的同意后,焚烧了寺内的粮食和军需物资,寺庙损毁严重,仅罗汉堂、老藏阁、普同塔三处幸存。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了感激寺庙的贡献,黎元洪副总统多次督导重建工作,并于民国四年亲题“归元古刹”和“胜大宏阔”两块匾额。


  藏经阁的两幅楹联抄录如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院落内有一钟亭,书“吉祥钟”三字,鸣钟收费,为国内众多寺院之常态。

  回到大放生池处,往鼓楼方向转,过一长廊和武汉市佛家学会后,见罗汉堂。
  五百罗汉堂始建于1850年,但1852年毁于兵乱,于1902年重建,并保存至今,为寺院中最有声誉的建筑。尤其数罗汉,更是成为很多当地人的一大爱好和逛归元寺的必备节目。


  其布局成“田”字型,“田”字的四个“口”为四个天井,给深邃的殿堂带来了不错的采光和通风。罗汉则依据笔画而列,合计五百尊。


  五百罗汉像是黄陂王氏父子历经九年,采用泥塑脱胎法制成,为全国现存最完好的五百罗汉群雕。


  出罗汉堂后向南侧走,仿佛出了寺庙一般,然后转向西。


  过一片空地后,北侧有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其正中为双面观音。观音像的南侧是财神殿,旁有其他尚未开始经营的建筑。


  如图,其北侧正在修建的是园通阁,一路上看到不少介绍,据说要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


  这边基本是一片工地,施工处不少,好像有新闻介绍,归元寺要扩建几倍等等。我想,寺庙,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信仰,作为一种寄托,作为一种历史,作为一种沉淀,若是能够保留其原始的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我们不应反对商业。任何人、任何物都有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权利。但毕竟各种事务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不同,你倘若依靠某种形象吸引大家来到这里,而碰巧被吸引来的人成为了你的经济来源,那你便有义务、有责任保持这种形象。该形象若与不仅仅满足于自力更生的从商行为相悖,那再以此赢利,就有些食其叶、忘其本了。吃光了老本,丢了原本形象,如何再吸引人而来?
  突然写了这么一段,想起少林寺,有些啰嗦了。你以山以水为看点,以旅游带动经济很好,但寺庙,与山水类景点不同,它承载了很多意义,尤其它是一种信仰和一种寄托的时候。它可以成为招牌,可以成为城市名片和旅游封面,这是寺庙名气对当地城市所作出的贡献。但寺庙自己就不要那么折腾了,到处冠名,到处赞助,寺庙挣那么多钱,想着上市开公司,这还能叫做寺庙么?

  出归元寺,借着天气好,直接步行至古琴台。



, , , , ,
Trackback

5 comments untill now

  1. 我每天过来顶 你信吗

    [回复]

  2. 最近经常睡的太晚 感觉生活很糟糕,在博客中转着转就到很晚了。睡觉去 你多更新内容 —默为

    [回复]

  3. 博主很能拍,也很能写,做了很多调查。
    顺便问下,照片下的黑框和EXIF信息是用软件生成的还是自己一个一个制作的?
    如果软件制作的,是什么软件?
    谢谢

    [回复]

    xiaogs 回复:

    @Kino, 偶一般后期用photoshop,可以自己定义加exif信息。不过,现在用光影魔术手剪裁、加exif信息,然后需要的话,再用photoshop调其他后期。

    [回复]

  4. 谢谢你的文章 我很感动

    [回复]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