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亭,之前以为只是一个亭子,所以兴趣一般。甚至不如其旁边的热闹喧哗的天波杨府,抑或清明上河园。也许是不想凑热闹吧,这里基本没人,所以就进来了。门票45元。
  进来才发现,来得值。

  关于历史,咱查些资料,整理一下。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在此处建永平军节度使治所,即藩镇府署。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政权均相继于此建立皇宫。至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定都开封,遂于旧殿基础之上扩建皇城,盛极一时。而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皇城惨遭破坏。直至金朝末年,于宋宫残基上重建宫室,再度成为了皇宫禁苑。
  明代,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在此建周王府。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于周王府的煤山上建一小亭,内置万岁牌位,每逢节日大典,开封的文武官员便来此朝贺,故始有“龙亭”之称。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于此建宫殿,即目前所见“龙亭”大殿。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龙亭曾一度成为道教活动场所,改名“万寿观”,立有“五岳真形碑”。后因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最终仅存龙亭大殿。
  解放后,依据万寿宫的规模进行了修葺,修复了午门、玉带桥、嵩呼、朝门、朝房等,成今规模。

  从北门进,阳光明媚而温暖,并非旅游季节,所以当地人为主,没有匆匆的脚步,没有喧嚷的嘈杂,悠然而自在。将这些天烦心的工作抛开,松舒一口气,享受一个久违的春天。

  闲步至玉带桥,于潘湖看龙亭大殿全景倒影。红墙黄瓦、摆出了曾经的身份与辉煌。


  龙亭大殿,气派、高大。


  龙亭大殿,坐北朝南,歇山重檐,回廊环绕,建在一座高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共72级台阶,代表72地煞,台阶中间铺有蟠龙石雕,威严而壮观。还有一说,地面到大殿有36丈高,代表36天罡,这应该只是一个虚指,毕竟现场来看,也就30米左右的高度。


  殿前有穿古装照相的游人,老太太这张很有感觉。


  大殿前有一条玉带桥,分开东、西两湖。东侧为潘湖,属宋太师潘仁美的府第,因其是个奸臣,湖水浑浊不清;西侧为杨湖,属抗辽名将杨继业的府第,因其是个忠臣,湖水清澈见底。当然,这只是导游口中的一个传说。


  殿北有碑亭,内有五岳真形碑。其原立于龙亭大殿正中,其后移出。
  碑正面刻“天子万年”、背面刻“叙五岳真形”。


  此处香火还不错。北门附近的一座小山下面,还见到了类似于“跳大神”的人物,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


  导游,美丽的导游!



  之前听说过开封的一些事,比如“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本想等到看城墙的时候再去仔细观察,可当到了龙亭,一切便突然而来,没有征兆。导游说有这样的童谣,“开封城摞城,龙亭宫摞宫,潘杨湖底深藏几座宫”。
  公元1981年,人们在龙亭湖清淤时发现了地下的明王府遗址。继续下挖时,又发现了北宋皇宫,最终经考证,这正是风云人物赵匡胤当皇帝时上朝的大庆殿。那再继续挖呗,最终得到一个在中国、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事实:开封地下3-12米,像叠罗汉一样摞着六座城池,自上而下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而且,除了大梁城的中轴线略微偏西北外,其他古城均与今开封城基本重叠,城摞城、殿摞殿、道摞道、墙摞墙…
  龙亭之下,已获得证实,以清万寿宫为主体的龙亭湖下面,依次是明周王府、金皇宫、宋皇宫、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大宁宫、建昌宫,然后为唐朝的衙署,堪称壮观。

  挨着黄河,城摞城、宫摞宫之谜,应该能猜到十之八九。“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
  这条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着她善淤、善决、善徙的另一面,而且每当水患发生,总是夹杂着大量泥沙,带来毁灭性打击,民间有“一碗水,半碗沙”之说。但,这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性格的一部分,烙下了印记。
  开封,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在灾难之后另选他地。不论天灾还是人祸,不论城毁还是国亡,他均顽强地在原址之上一次次地重建,成了一种文化坚持。
  至今。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