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与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其位于湘江边、岳麓山下,由潭州太守朱洞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已逾千年,谓之“千年学府”。

  怀着敬仰之情而来,但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主要是怀疑自己的文化水平,除了欣赏一些景色和建筑,能够有些共鸣和感触。毕竟不是什么骚客,也不是文学青年,心虚啊,怕不懂。
  门票30元。看门票背面标识才注意到,书院座西朝东。

  书院大门,为清同治年间重建,门匾“岳麓书院”为宋真宗所赐。两旁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展现的不仅仅是底蕴与自信,朱张会讲的盛景、湖湘文化的繁盛,学术碰撞、文化发展,岳麓书院已坚守了千余年,于此,怎是一个传奇了得?


  二门,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嘉靖年间于书院左侧扩建文庙,故改为“二门”。抗日期间被炸毁,于1984年重建。门匾“名山坛席”,原为清代所置,被毁后集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之字而成。两旁对联为:“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过二门直走,是讲堂。其始建于宋代,曾名“静一堂”,后称“忠孝廉节堂”。现存建筑为康熙年间重建,同治年间大修后所留。
  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朱张会讲之地,曾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堂内“忠孝廉节”四字为宋乾道三年朱熹所书。“学规”、“箴言”、“读书法”、“整齐严肃”等,均为历代院长所书。堂上方正中,“学达性天”匾为康熙御笔,可惜原匾被毁,现为近代重刻;“道南正脉”匾为乾隆御笔,原物。“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校训。


  沿中轴线继续往后走,是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原称“书楼”。宋真宗赐书之后更名为“御书阁”,元明时期亦称“尊经阁”。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即建御书楼于今址。
  清中后期,御书楼已成为我国民间较大的图书馆,藏书万余卷。如今,其仍作为图书馆,供学生和研究人员使用。



  御书楼前有一池。


  两侧各有一亭,北为汲泉亭,南为拟兰亭。
  涓涓闻细流,苍苔积古井。照见井边人,亭空一寒影。


  呵呵,框景。想起“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从御书楼出,左转,是碑廊、时务轩、麓山寺碑、园林、百泉轩。
  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邕撰文并书丹,江夏黄仙鹤刻。因其词章、书法、刻艺俱精,故有“三绝碑”之名。


  之后回中轴线,往右,有湘水校经堂、濂溪祠、崇道祠、六君子堂等等很相似、无实质内容的房屋。虽蹭上导游,但依旧没有什么讲解,看起来基本都一个样子,无特点。至今,已差不多快被遗忘。

  继续往右,是文庙。
  岳麓书院祭祀孔子始于书院创建之初,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7年)改为“宣圣殿”,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迁殿于书院北部,自成院落。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重修,正式名之“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现存建筑为四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复,此为大成殿。


  内有孔子像,万世师表。


  掩映树林之中的明伦堂。


  圣域。


  大成门前的石狮,挺cute。


  再之后仍回中轴线,过御书楼往后走,是片花园。


  长廊上的落叶,被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晒着,游人很少,很静,想起四个字:书香门第。


  嘉庆元年,长沙知府张翙、学政范鏊与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于书院北侧建屈子祠,2006年迁至今址。


  之后出后山门,转向爱晚亭。
  时间充足,逛得挺慢,一个小时也够了。

  整理照片时,发现这张不错,几篇阳光映照下的绿叶,正应了“人才馆”三个字,就取名“希望”吧。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