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陵,建于长白山的余脉天柱山之上,傍山而成,葬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与沈阳昭陵、新宾永陵合称“盛京三陵”、“关外三陵”。因其地处沈阳旧城东郊,故又称“东陵”。在当地讲福陵,很多人竟不知所云,但要讲东陵,则是无人不晓。
出差到一个陌生城市,赶上周末,总要看看有什么出名的景点,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总是不应错过的。今天玉帝不怎么给面子,雨总下个不停,上午在故宫里被淋了几个小时。中午吃了顿寿司,似乎又变大了一些,越来越给力,俨然已经中到大雨。不过,不同天气不同风格,旅游看的又不是天气,反正无所事事,在哪都是一天,不如让它在路上。
天空终作美,至东陵,雨停。
东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同年葬努尔哈赤与其皇后于陵内,初称“太祖陵”、“先汗陵”。至1636年,大清国建立,始定名“福陵”。顺治八年(1651年)方成。此后,康熙、乾隆一干人等均有增建,成今面貌。
努尔哈赤,清太祖,清朝的奠基者。在金亡之后,以“遗甲十三副”起兵,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制定满族文字,创建八旗制度。其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登汗位,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而后1618年,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最终于1626年,一生战无不胜,“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努尔哈赤遇到了那个让他心碎的人。宁远之战败于袁崇焕,亡。
福陵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正红门,有三道拱门,中为“神门”,供墓主神灵出入,祭祀时,只有抬祭品的官员可以走;东为“君门”,皇帝祭祀时用,西为“臣门”,大臣使用。目前为景区入口,开东门,门票30元。
进门,是一条神道,神道和神门一样,除抬祭品的官员外,所有人都不得行走其上。神道不宽,但两边是大片绿地,树木繁盛,石像生于其中。不过这里的石象生要卡通得多,基本毫无威严,尤其是所谓的“虎”,像极了大猫。
神道尽头是利用福陵地势修建的一百单八蹬,其上、下分别建有石桥。
一百单八蹬在全国只有两处,另一处是五台山的菩萨顶。
上来之后是大碑楼,也叫碑亭。其内立高近七米,写满努尔哈赤一生功绩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乃康熙御撰。好像,清朝皇帝特喜欢这样张扬功德,生怕后人遗忘。
此时天空有点放亮,红黄的建筑显得颜色分明。远处偶尔有滚滚云海,于灰色的天空之中,闪过了白色浪花。
过碑亭,是福陵的主体建筑,方城。其与北陵昭陵类似,基本无二。方城南门为隆恩门,高大而宏伟。
过隆恩门,豁然开朗,站于其上,向北而望,中为隆恩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其后左右为东北、西北角楼、正后方只露屋顶的为大明楼、再之后便是宝顶。
在隆恩殿上从北向南看,中间为隆恩门、两侧是东西配殿、沿城墙的两侧则是东南、西南角楼。
隆恩殿,又称“享殿”,乃康熙年间重建,其内供陵主神牌,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
此为大殿一隅。其后是东北角楼,刚刚被雨水冲洗过,干净而清新。
隆恩殿后的大明楼,是福陵内的最高建筑。曾于1962年毁于大火,其后重建。
明楼是方城的北门,与其相连的是月牙城,月满团圆,月亏相散,人死谓之亏,是否与此有关?其内四周围墙,只有北门有一座彩色琉璃照壁,又叫“月牙影壁”,相传为地宫入口。也有传说,为了保守秘密,修地宫的工人只选用哑巴,且修完后便封于月牙城内,故此处又称“哑巴院”。
不大的地方,四周是高高的围墙,在其内让人感觉很压抑。
月牙城之后是宝城,由青砖垒砌。相传修宝城要用童子夯,即不用木夯和石夯,而是要十岁左右象征圣洁的童男童女踩踏而成。
宝城中间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即“坟头”,其中央种榆树一棵。宝顶之下是地宫,葬着努尔哈赤和其皇后,也有传说有三人,外加大妃乌喇纳拉氏。当然,宝藏应该有不少的。
因其建筑风格、规制等都与北陵昭陵很相似,故少了一些惊喜。只是本次来沈阳,还漏掉一个永陵,虽然猜测它也差不多的样子,但没去过总是有些遗憾。期待下次吧。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