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五一都快过了,还是把清明的游记整理出来吧。这段时间起得比卖菜的早,睡得比卖菜的晚,拿得比卖菜的少,吃得没卖菜的好,看着小区门口那对摆地摊卖菜的恩爱小夫妻,真羡慕啊。难得有天清闲,赶紧捣鼓捣鼓博客,别跟提升个税起征点政策似的,喊来喊去总是遥遥无期。

  09/04/04
  00:38-06:21 K605 北京-大同

  4、5、6,清明放假三天,于是我就买了3号的卧铺。结果当天才发现列车是00:38发车,于是我的上面赫然印着3号00:38,于是乎票贩子开价5元要买我的票…
  不得已,浪费了卧铺,只得临时重买。虽然没座,但半路有人下车,也眯瞪了一会儿。

  4号凌晨出大同车站,冷。幸好带了羽绒服。
  打听了一下,火车站广场有公交到云冈石窟,4路。可惜等了一会发现它不停,大概是因为修路的缘故移动了站牌吧。在火车站广场旁边买好了明天去恒山的车票,与另外一对情侣拼了辆出租出发。40元,不到一小时,到了石窟。

  07:40 云冈石窟

  运气挺好,从清明开始,山西的所有景点均半票,窃喜中。原价60的门票变成了30,顺便请了导游,毕竟这种文化氛围浓点的地方,只靠双眼看不懂,会少了很多乐趣。导游费80元。
  云冈石窟,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我不大愿相信面前的这个山包有1189米的海拔,但很多资料都在证明人家确实没犯少一个小数点,或多写了一个零之类的错误。好吧,此山叫武周山,又名武州山、武周塞,在北魏那个年代,它是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公元386年,鲜卑族崛起,并建立了北魏政权,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武周山在此期间,慢慢地成了皇帝祈求上苍保佑的神山。其主峰叫云冈,石窟落于此,遂曰云冈石窟。其原名灵岩寺、石佛寺。


  那是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有一位高僧名昙曜,开始于此主持开凿石窟,距今已1500余年。其东西长千米,有洞窟45个,窟龛252个,大到十几米,小到几厘米的雕像5万余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窟,应该是第3号窟,这里最大的窟。主像高约10米,雕刻得饱满圆润,两旁各有小像,高6.2米。雕像上的洞为清代所留,其初衷是为了保护文物。在雕像上凿出圆洞,然后插入木桩,再用麻绳相连成网状以固定涂抹其上的泥,或着色添绘,或贴金上装,便焕然一新。但百年后,随着这些泥的掉下,孔洞就露了出来,成了目前的惨状。



  这个窟之所以称为最大,并不是因为它的雕像,而是指窟。先根据下面的这个照片说说石窟的雕凿过程:首先,这里这个山,实心的。然后,凿出一个洞,就是左上方的那个,顺着洞进入,将这个山从上至下掏出一个窟,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右边的雕像。所以,下面本是一个实心的山,然后成了目前的样子,工程很大啊…


  在其东边有第1、2号窟,里面均是四方的塔,破坏已较严重。

  3号窟往西,有一木质楼阁,因为很像石窟的屋檐,所以又称“窑檐”。云冈石窟中较大些的窟前本都有此类建筑,可惜多已被毁。目前,5、6号窟的窑檐乃清顺治年间(公元1651年)重修所留,7、8号窟前的窟檐本是辽代所建,后被毁,近代重修。听导游说,以后可能要在原址上按照原貌恢复所有的窑檐,既美丽壮观,又能加强了对石窟的保护。


  第5号窟,里面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乃释迦牟尼的坐像。其高达17米,双腿长达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12人,据目测,手指比我要高。佛像的颜色均为清代包泥后所上,我们可以发现手指上的泥已经开始脱落。一旦身上的泥也掉下,那便会露出很多圆洞…


  第6号窟是一个最让人赞叹不绝的窟,可惜不让拍照,没有留下照片。中间是个四方塔,两层,高15米。塔上刻着释迦牟尼从诞生到得道的故事,还有四周墙壁上的雕像,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得很。

  第9至13号窟因在晚清时代,被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并且保留较好,而被称作“五华洞”。

  洞窟前面本为四方立柱,上有精细雕刻,如今已如此这般。


  第12号窟,音乐窟,也叫佛籁洞,很多人在演奏,场面宏大,色彩鲜明,让人眼花缭乱。


  这七个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阳光的照耀下颜色鲜明。后两个的风化较严重,只剩下了大体轮廓。


  窟门前的小窑。古老的佛像,神秘的颜色,温暖的阳光,慈祥的面容。


  第13号窟,里面是个高13米的弥勒菩萨。虽然颜色已经掉了很多,但这并不影响他所受到的关注。当初的建造者为了给手臂承重,增加耐久度,创造性地在下面增加了一个小人物,我们称之为“托臂力士”。设计巧妙,美观实用,人才…


  第16至20号窟的空间较大,为著名高僧昙曜在北魏早期开凿,被称作“昙曜五窟”。

  谈起昙曜,离不开魏太武帝灭佛。当北魏刚定都大同的时候,主要是推崇佛教,这个时期僧侣众多,且一片和谐。但在公元424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开始崇尚武力,并以战争兼并了众多地盘。在侵略的过程中,一个叫崔浩的谋臣变得越来越得宠。很不幸的是,这个家伙信奉道教,更不幸的是,他的心眼不大。慢慢地,太武帝也被感染得信了道,并将年号从“太延”改成了“太平真君”,历史上比较有个性的年号就此诞生。
  之后,一个被找茬的机会出现了。在某次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官兵在某个倒霉的寺庙中发现了兵器。于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动之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毁寺院、坑僧人、焚经书,佛教界称此次灾难为“太武法难”,并与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五代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昙曜在这个时候逃离了平成,直至魏文成帝即位,又开始兴佛后才回来,并在文成帝的支持下,于武周山南麓的云冈峰开始了开窟修禅。

  第18号窟的佛像便是描述的魏太武帝。他身上披着刻有千佛的袈裟,代表着对生前罪过的忏悔。


  其旁边的立佛


  这个是第16号窟,佛像的风化较严重。可以发现,越靠近山体越明显。这是因为山体上更容易有水分渗出。另据说那个领带是全球最早的…


  因为雕刻是从上往下进行的,在过程中不能删除格式化,错了只能错了,所以,有些雕像的上下身比例控制得并不是很好。如果上半身过长,下半身就只能短些。第19号窟就是这样,往地下挖了一段才够了腿的长度,勉强弄个合适比例。


  第20号窟已经成了招牌,门票等宣传册上,多是此雕像。


  其旁边山壁上,还有一个小窑,拍个初中历史书感觉的。


  这段的全貌。左边是第20号窟,右边大头是第19号窟,中间壁上小窑是上张照片。


  山壁上还有些细节,放大仔细看得话,你会发现全是佛像。


  即使立柱,或者洞窟的“门框”侧面,也是如此。


  这种算不得真正的洞窟,只是在山壁上凿出小窑而成,但细节却不马虎。


  再往西,第21至45号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工程。迁都后的平城仍留了一些贵族与僧侣,继续着开凿,不过规模并不算大。此间,也有了很多的民间行为。据导游说,大部分匠工都随着皇帝去洛阳赶下个工程去了——龙门石窟。

  第21号窟,规模水平均与前面有些差别,而且风化也变得更加严重。


  往西望去,有些如此的小格,本该也有雕像,只是大多毁坏严重,已空空如也。毕竟民间的小打小闹难与皇家工程相比。


  雕像较小,而且简单。


  西天梵音


  10:40 出石窟,打车回大同。



, , , , ,
Trackback

2 comments untill now

  1. 内容很翔实啊。

    [回复]

  2. 醉饮砒霜 @ 2009-06-28 16:10

    实在没啥东西,就把九个龙照了个遍…

    [回复]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