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目的的走城墙是在9月6号,先坐80路到建邺路,然后顺便去了趟朝天宫,之后沿小路往西北,过虎踞南路至秦淮河,再沿着河一路向北。这段距离可不短,幸好天气不错,秦淮河畔还有些许凉风。

  附个地图吧,截取了当天路程内的明城墙部分。


  沿河往北,首先看到的是汉中门。被厚厚的绿色包裹,这种情景在北方很罕见,但在南京明城墙,却有不少。


  门洞很深,内有一老者拉着二胡,坐在对面听了会,与外面的酷热相比,这里清风徐徐,甚是享受。


  略作休息,再次起身沿秦淮河北上。约一个小时后,再见城墙。沿墙西侧是一排花园,有翠绿欲滴的竹林,鸟语花香。


  可以清晰地看清城墙基座,红褐色的岩石。含铁量很高,和紫金山上的石头很像。


  城墙很高,不得已分了两张,这张是上面那张的顶部,看起来更像是经过维修,后来新砌上的。


  沿着城墙西侧继续往北,至广州路附近,高架路直穿而过。保护与发展,难免会有矛盾。


  过路,便到了清凉门


  门洞外,高速路


  门洞内,棋者


  穿门洞至东侧,有台阶可登上城墙。城墙之上可见前方的小山。清凉山,也叫石头山、石首山,海拔63.7米。


  登山至顶,有岗楼,石头城便在之下。回城墙,找不到落地之处,便借树跳下。结果在东侧无法绕过,遂沿墙向南,穿清凉山公园,再回清凉门,再往北至石头城。
  此段城墙虽然大都有褐色岩石做基座,但也有例外。


  城墙下方的排水口,如今功能依旧,杂草茂密。


  暖暖的阳光,暖暖的颜色,躺在草地上小睡一会,偶尔还有蝴蝶飞过。城墙边有很多市民,打球、抖空竹、溜宠物,倒也其乐融融。



  再往北,城墙又有了褐色基石,长长的一排远远望去,甚是壮观。


  有些地方已出现脱落,加固的铁架倒更显得沧桑。


  转过这个弯,便看到了石头城。

  曾一直以为南京便是石头城,石头城便是南京,只是朝代不同,叫法不同罢了。今才知道,石头城不过是周长3000米的一段城墙遗址,位于南京的西边。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大概还是因为刘禹锡的《石头城》。中国古代诗词的功绩不仅仅是它们在所处的那个年代针砭时弊,也不是充分挖掘了汉字的魅力内涵,还应包括它们在被有选择地传承过程之中,把一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刻入了一代代人的心中。中国父母教育孩子,大多会先背《春晓》、《悯农》、《静夜思》等等,而且还要加上一句,“这首诗什么意思啊?”倘若在诗中找不出点“中心思想”,是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的。
  回到家乡见到年轻的父母们,大多会抱着孩子过来,“跟叔叔说,会背几首诗了?”,小孩子便望着天花板慢慢地数着,“锄禾日当午…”。然后我问,“这首诗什么意思啊?”你若不问父母也会向你挤眼,仿佛酒桌上点了菜,没有酒便扫了兴。
  古代诗词在我们心中的影响早已不言而喻,不会背上几句的人恐怕没有几个。由此,大多的中国文化古迹,都要找些诗词作为证据,方能显得正宗可信。若是证据琅琅上口,妇孺皆知,那便更相宜了。由诗词而闻名的景点在中国比比皆是。

  石头城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在南京的石头山筑一城,曰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名金陵的来历。到公元前211年,孙权迁都南京,在金陵邑故址造石头城。城基就自然山岩而凿成,上筑墙。城墙中段有几块红色岩石因久经江水冲击而凹凸不平,似鬼面、兽面,故又名鬼脸城。因其扼守长江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过江东途径此处,曾发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

  来张全貌,本来前面有一池水,曰“鬼脸照镜”。呵呵,忘记了找全景。听说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到7000万年前晚白垩纪的浦口组地层。


  石头城的鬼脸特写,确实很像


  南京的城墙历经600载后,成了几段相离的状态,今天走了西部的一段。
  之后沿着石头城路向北,走到紫金塔,也就是江苏电视塔。此处原是定淮门,向北便是另一端明城墙。不过那天更想见见长江,于是沿秦淮河转向西北,一路来到长江与秦淮河交汇之处,三汊河。夕阳西照,江水彤红,浩浩汤汤。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