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了董卓、吕布不写王允总觉得缺点什么,但是《三国志》上没有他的传,记载比较少,所以本文主要依据《后汉书》。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僚人家,小时候很聪明,同乡人称之“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年十九,为郡吏。遇到一个贪横放恣的宦官赵津,为一县巨患。王允捕而杀之,结果惹下了大祸。赵津的兄弟勾结其他宦官,颠倒是非,一直告到皇帝那里,恒帝震怒,杀了王允的上司太守刘瓆。
王允是不畏权贵的,一个能搞到“一县巨患”的人,毫无疑问是有些来历的,而且也说明前几任的官员们并不敢如何。他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害死了太守,便在平原为刘瓆守丧三年后才回家。能做到如此磊落的人不多。
可惜,他的脾气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时的太守王球让一个叫路佛的人来担任某个官职,而这个路佛并没有什么好表现和过人之处,也许是太守收了什么贿赂。反正刚回来做官的王允极力反对,犯颜固争,结果王球大怒,关起王允并打算杀之。幸好剌史邓盛知道后跑来救他,并任命他为自己的别驾从事。王允不但保住了命,还因此而落了一个好名声。
他虽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伸张正义,可是做官却不懂得圆滑世故,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清名,一时的显赫,但若不改变东汉宦官当权、官场腐败的情况,那注定要步履维艰。
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才,加上不畏强权的名声,和在邓盛处的兢兢业业,最后被当时的三公同时征召,入朝为官,这个就成了他登上东汉历史大舞台的起点。
后黄巾起义爆发,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为从事,初次领兵便大显身手,大败黄巾军。与左中朗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收数十万降兵。
可惜,这次战争给王允带来的并不是显赫的地位和光明的前途。在收缴黄巾军军资的时候他发现了中常侍张让与黄巾军勾结的信件,便向朝廷揭发了。张让当时正是皇帝眼前的大红人,灵帝虽然责备,却没有定罪。张让因此而嫉恨王允。第二年,便找了一个理由将其下狱。幸好赶上大赦,王允刚进去便得已官复原职。不过,没过十日,又被关了起来。
司徒杨赐知道王允的为人,不愿他再受罪,便遣人去劝他想个周全的法子。又有一些从事来看王允,一起痛哭流泪。还有人带来了毒药,好在忍受不住酷刑的时候自尽。结果王允厉声说:“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于是投杯而起,出就槛车。做的干净洒脱,令人佩服,像个汉子。朝臣莫不扼腕叹息。
后来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上疏求情,得已免去死罪,但活罪难逃。虽然这年冬天又逢大赦,但由于张让的原因,不在赦免名单内。最后几经周折,直到第二年才被释放。
当时宦者横暴,睚眦触死。不得已,王允变易名姓,转侧河内、陈留间。
王允前面的经历是比较曲折的,但他所对立的一面是后来全面失败的宦官。他们之间越是对立,在诛杀宦官时和人们痛恨的宦官被打压下去之后,王允就越有资本。与其说此时的王允不得志,不如说为他将来的复出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不畏宦官强权,敢于直言不讳,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是很容易被人们想起的。
后,灵帝崩,回京师奔丧。赶上何进欲诛宦官,召王允共同谋事。拜为从事中郎,转河南尹。
献帝即位后,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初平元年,王允替代杨彪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位至三公。
在处理和董卓的关系上,王允做的很成功,不再像以前那么疾恶如仇,硬拼硬撞了,而是矫情屈意,顺势迎合。结果,董卓把朝廷之事大小都托给王允处理。换来了董卓的推心置腹,不生乖疑。依靠这个机会,王允造就了自己的机会。
这里插一段,在迁都长安的时候,王允把兰台、石室两个馆里的图书和档案都收集好并运到长安。又收集了其他的书籍,保存好,上奏收藏。范晔说“经籍具存,允有力焉。”
后来的董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要想维护汉室就必须除掉董卓,而董卓又兵权在握,极难下手。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共谋诛之。最后决定先上疏推荐护羌校尉杨瓚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而征董卓。可惜这样的举动引起了董卓的怀疑,调动未果。
初平二年,董卓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固让不受。士孙瑞劝允说:“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王允纳其言,乃受二千户。
初平三年春,王允与士孙瑞、杨瓚复议前谋。王允便秘密联系吕布为内应,除掉了董卓。前面董卓谈和吕布谈里已讲。
这里是王允的另一个转折点,此时的他大权在握,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按照他以前的表现,似乎让汉朝看到了一丝希望。很可惜,王子师虽能文能武,却无治国安邦之道。
董卓刚死,而且普天同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团结朝廷大臣,振兴汉室江山。当人们有一个共同矛盾的时候,无疑有利于内部矛盾的解决。而王允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将蔡邕下狱,最后使之死于狱中。下狱的原因只是在杀董卓的时候,蔡邕叹息了一下。
不想为王允找什么理由,但又不愿略过。他本就是一个嫉恶如仇,眼里不容沙子的刚性脾气,为了汉室,为了朝廷不得已去迎合董卓,寻找机会。长期向自己的敌人低声下气更容易加大两个对立间的仇恨,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连那些可怜董卓的人也会恨之于内。蔡邕的叹息被刚刚获胜,长舒闷气的王允听到,那下场自然不会太好。虽然很多人求情,但是王允的倔强脾气加上居功自傲,那就难了。
蔡邕死后,“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这样的结果和影响有悖于王允诛杀董卓的救世主形象,也不利于他振臂一呼的愿望,残暴方法建立起来的威信需要强硬的手腕维护,显然王允不是这种。
辅佐皇帝,兴复汉室需要一个好的全局把握者,当时的朝廷缺少的是一个带头人,而王允有此大功获得了最好的机会。董卓刚死,朝廷外是凉州旧部,朝廷内则百废待兴,这需要下面的官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可惜王允不善处理关系,居功自傲,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摆架子,正襟危坐,面无和颜悦色,而且不循权宜之计,终导致群臣不甚附之。缺少了支持,又成了散沙,等待的便是豪强的吞噬。没有处理好与大臣的关系是他的第二个错误。
王允的第三个错误是没有正确的对待吕布。“素轻布,以剑客遇之。”他对于这个和他一起参与诛杀董卓的人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点上他比不上董卓的。不以仁不以武,靠何来扭转这个飘曳的汉室呢?
当时的朝廷外面还有不少董卓的旧部,他们得知董卓死后,态度是两可的,偏向哪个方向是朝夕变化的。而获得这些人的支持,靠仁,可以赦免,加赏;靠武,可以吕布骁勇威慑。而王允呢?皆不采纳。
初议赦免董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结果王允不从。吕布又劝以董卓财物赏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从。结果吕布渐不相平。没有了吕布也就没有了一个强大的兵权支持,因为当时张辽是吕布手下,张杨和吕布的关系也甚是亲密,这些人都有兵在手的,疏远了吕布,疏远了本可作为王允武力资本的并州兵,可惜。
对待凉州兵的问题上,王允犯了他的第四个错误。
董卓起家、称霸所主要依靠得都是凉州兵,大部分亲信也都是凉州人,同时这部分兵也是最忠于他的,他们作战英勇,心狠手辣。而王允、吕布则是并州人,凉并两个集团间的矛盾很深。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便转忿于并州人,杀了军队里所有的并州兵。
如何对待那些处于或顺或反的凉州兵呢?王允是寄希望于关东军的,曾打算让关东军去控制他们。这时有人建议:凉州兵向来怕关东军,如果让关东军去控制他们,他们很有可能因害怕性命不保而兵变,不如派皇甫嵩担任凉州兵元帅,先安抚住他们,以观其变。结果王允不听。
在李傕、郭汜遣使来长安,求乞赦免的时候,王允没有接受,这个是他最失败的决定,也直接导致了他的前功尽弃。本来处在或敌或友位置的拥有兵权的人来要求赦免,被遭到拒绝,他们会怎么做?“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抄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
结果王允败了,李傕、郭汜攻陷长安,朝野又遭受了一次浩劫。而在吕布带王允逃跑的时候,王允说:“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他选择了以死明志,舍身成仁,但长安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苦了老百姓。
王允死时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丧。
后迁都许昌,汉献帝思王允之忠节,使改殡葬之,遣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赠以本官印绶,送还本郡。封其孙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总结王允比较容易,他是一个忠臣,一心为国,这个方面是比较高尚的。可惜他的性格刚毅,又居功自傲,对于全局的判断不准,缺少雄才伟略,不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虽然有诛杀叛臣之举,有舍身取义之心,却无匡扶汉室之力,救百姓水火之能。有心无力。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