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谈·吕布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现内蒙古包头人。

  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吕布的介绍,很多地方也都可以查到关于吕布的评价,但是谈到吕布成名前那段历史的少之又少。《三国志》、《后汉书》也没有记载。吕布在出名前干吗呢?
  《三国志吕布传》里面,王允称吕布为“壮健”,陈宫称之为“壮士”,《后汉书》里,王允则“以剑客遇之”。多读一下这类的文章,我们会发现这些词在那个时代不是褒义的。可以去查看一下《三国志》、《后汉书》其他传里出现类似字眼的地方,发现这些形容吕布的词,意思其实为杀人越货的强盗。吕布入军以前的身份或许可以明白一些了。

  对于吕布的评价也比较有意思,大部分人给吕布的评价多贬义,在佩服他武力的同时,不屑于他的人格。但是若去搜一下评论的时候会发现,夸吕布的人也不少,而且往往自诩为更了解真实的历史…

  不多谈,一起看。吕布以骁勇而名于并州,他的武力值是很少有人怀疑的。这个少有争议。他和张辽、张杨一样,都是被并州刺史丁原发现、提拔的。很多人又根据《三国志吕布传》上“(丁原)以布为主簿”的记载而认为吕布曾经干过文官的职位,来说明他至少也算一个知识分子。更有甚者如是说“杨修也是做主簿”,这样的比喻更过了。

  对于这个说法,我是将信将疑的,这个也是吕布谈一直拖了那么久才写出来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说吕布有点学问,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说他做过主簿,我个人比较怀疑,两个疑点:
  1.吕布是因为他的骁勇而被发现的,这个很明白。但是丁原却让他做一个主簿,要么是丁原当时糊涂了,要么就是就是丁原大材小用,不会用人。
  而这两点都说不过去,丁原不糊涂,他拉拢了好几个这样的人,吕布、张辽、张扬都是“骁武”、“武力过人”、“武勇”。丁原很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也清楚他们在哪方面过人。
  2.《三国志》的记载还有半句“(丁原)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这就更有些奇怪了,吕布因做主簿,处理钱粮政务啊、公文书信啊之类的事情,做的好,而受到丁刺史的“大见亲待”,那为何还让吕布去带兵?
  即使吕布确实做了主簿,“大见亲待”也不一定是主簿做的好,充其量是丁原觉得,“嗯,不像一个傻大个”,所以高兴。那么丁原让吕布做主簿的原因就是这样去测试一下?有必要么?用主簿的职位能测试出来什么呢?
  最近查了一些资料,我比较认同《后汉纪》和《资治通鉴》里面的记载,吕布此时的官职应为司马,未做过主簿类的文官。以此说吕布文略过人的可能不大准。

  后来灵帝死,少帝即位,何进为了杀宦官而召董卓、丁原等进京吓唬何太后。丁原带着吕布来,丁原被任命为执金吾。
  后来,何进被人所杀,董卓入京,看上了丁原的兵,前面谈董卓的时候说过,董卓要想控制京城,首先要搞定这里的军权,所以丁原不得不除。
  董卓便说服吕布杀了丁原,然后封吕布为骑督尉,“甚信之,誓为父子。”

  这个,对于丁原的不忠不义是肯定的了。杀死自己的上司是个比较不光彩的事情,吕布也留下了不好的名声,也正是因为这个在最后的时刻害死了他自己。不过丁原是否为吕布的义父,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

  有一点需要说明,吕布杀丁原是董卓指使的无疑,但此时的董卓是一个比较好的形象,俨然一位治患惩弊的贤臣良将,而且职位也比较高,发展前途也比较好。
  “诱布令杀原”是靠什么诱的呢?
  若是吕布看到另一个更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那和吕布相同的人好多好多,包括很多大家喜欢的三国武将。张辽就是一个。
  若是吕布因为董卓官职大,不得已要听大官的。那这种人更多了。而且吕布杀了丁原以后,拿着丁原的头去找董卓,诛杀朝廷命臣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被封赏,所以我觉得,董卓让吕布杀丁原,有可能是假借了朝廷的意思,或者他已经代表朝廷暗示给了吕布这个意思。如果因此而杀,那似乎对吕布更为有利。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三国演义》中写的,因为赤兔马而杀丁原。

  这些当中,我倾向于第二个理由。也许还有其他我没有想到的理由。但不管哪个理由,做过相同事情的人很多,但骂名却不如吕布的多。我想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特别,越是出众的人,他的缺点越容易被夸大化,难以避免。但不论哪个理由,杀自己上司终究要背一个骂名,怨不得别人。

  吕布在董卓的手下是比较受信任和器重的,而且“誓为父子”。董卓升吕布为中朗将,封都亭候。
  董卓这个人比较疑心,害怕别人谋杀他,所以让吕布做了他的贴身保镖。但是董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曾经因小失意,便拔手戟掷吕布,吕布避过。这样的事情表面上虽然过去了,但吕布心里却开始记恨董卓。
  吕布这个人的人品确实有些问题,他竟和董卓的小妾私通(正史上没有貂蝉的记载,此人名字不详),并因此而怕被发觉,心不安。

  司徒王允因吕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这个细节看来,当时大家对于吕布比较普通的看法就是武力高而已。《后汉书王允传》里说:“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可见王允对吕布是瞧不起的,只是利用而已。
  吕布到王允家中后,便谈起董卓几次差点杀了自己的情形。而这给王允创造了更好的机会,他要求吕布作为内应,共诛董卓。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

  不管董卓此时如何,不管他如何不得民心,但吕布被说服的直接原因是上面那句,而非什么大仁大义的理由。若说吕布杀董卓是为民除害,那就太牵强了。
  他目的很明确,为了自己不管他人,即使曾经对自己誓为父子。所以《三国志》最后陈寿给了评语:轻狡反覆,唯利视事。
  良将则木而栖,三国时期换上司的人大有人在,但一个是爽快的离开,一个是翻脸杀人,其中的不同很明显。张辽也是从丁原手下投靠董卓的,但如果让张辽杀了丁原,我想他是不会做的。

  后董卓死,吕布封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三国志》上还有四个字:“(与允)共秉朝政”。
  此时的吕布是有心要从政的,《资治通鉴》的有记载说,他曾向王允建议杀掉董卓部曲并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可惜他的形象是一介武夫,王允根本听不下去。因为他瞧不起吕布。况且王允此时一直在犯错误,并导致后来朝廷的灾难,以后写王允的时候细谈。

  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来攻长安城,吕布抵挡不住,带数百骑兵出武关,打算投往袁术。
  裴松之注里引了《英雄记》里面一段话:“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作为大将不在城里统筹指挥,而去与人单打独斗,两点:
  1.吕布自信蛮勇,不畏生死,够爽快,像个豪侠。
  2.意气用事,没有大局观,不懂孰重孰轻,非大将所为。

  从京城逃出来的吕布认为杀了董卓替袁家报了仇,便去投靠袁术,但是袁术却“恶其反覆,拒而不受”。所以没有办法,又去投靠袁绍。
  袁绍当时与黑山贼张燕交战,遂带吕布击之。打败张燕以后,吕布又因自己有功而傲慢起来,而且与袁绍的手下关系处的不是很好,袁绍逐渐以他为患。吕布感觉到后比较知趣,便辞别袁绍而走。但袁绍却怕吕布对自己不利,而派人去刺杀,失败,不获。吕布便前往张扬处。袁绍令兵追,结果兵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吕布去投袁术,袁术的态度能否反应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也许有待确定,但我个人是比较相信的。两次谋反并杀死自己的主子,这样的人确实不大可靠。袁术有理由拒绝他。
  袁绍之所以收留他,我想还是因为张燕的原因。他对吕布始终是利用关系,一旦感觉有可能会对于自己不利时,便派兵去杀,可见无所谓之的。
  吕布毕竟号称“飞将军”,来了便帮助袁绍解决了一个头痛的问题。但却因此而骄傲起来实不像寄人篱下的样子。这个也是吕布性格的一面,不会过多的掩饰自己的内心,也不过多的在乎那些表现会造成什么影响。
  袁绍当时的官职是自己封的车骑将军,非正式。封渤海太守是董卓假朝廷名义封的,算正式的。但袁绍手下多是他自己封的,而吕布则是朝廷封的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温侯。再加上他的能力和打败黑山贼张燕的功劳,瞧不起袁绍手下是很正常的现象。错就错在他寄人篱下还不懂的低调,太张扬。
  后面,袁绍令兵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也可以反应出当时人们对于吕布勇猛的普遍认可。

  吕布从袁绍处来找张扬,这个时候,李傕、郭汜对外悬赏吕布的人头,张杨及其手下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图布。吕布便利用张扬这个人的性格弱点,对他说:“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张扬听了便“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这个计策是不错的,反应吕布的另一面,和张飞粗中有细有点类似,但这样的例子仅此一个。
  李傕、郭汜见以无法继续追究,便任命吕布为颖川太守。

  在吕布从袁绍那里逃往张扬处的途中,曾经过张邈处,临别时“把手共誓”。袁绍知道后便更加记恨张邈。他们曾经就是有仇,袁绍还曾叫曹操去杀张邈,但被曹操拒绝了。张邈知道自己再次得罪了袁绍后,又害怕曹操最终会被袁绍打败,所以心里很是不安。
  兴平元年,曹操再征陶谦。张邈的弟张超、曹操的手下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同谋反。陈宫说:“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张邈从之。
  便迎吕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内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未降。后来曹操大军回,相持百馀日。这年赶上了大旱,并发蝗灾,收成不好,百姓相食。吕布便东屯山阳,最终被曹操于钜野击败,败东走逃亡刘备处。

  《英雄记》里面记载了吕布和刘备见面的情形:
  吕布刚见刘备,甚敬之。并请刘备于内帐,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以弟称之。吕布是很真心的,而刘备则:“外然之而内不说”。
  呵呵,两个相反的人,一个喜怒形于色,一个皮笑肉不笑,在这个方面,吕布要比以仁义而名的刘备可爱的多。

  袁术与刘备在争徐州的时候,袁术又想起了利用吕布,便写了一封拍马屁的信,并送军粮二十万斛,还许给“兵器战具,它所缺少,大小唯命”。不善于心计的吕布大喜,攻打刘备于下邳。
  刘备在吕布落难的时候收留他,算做很仁义的了,但是吕布却很少把这个当作一个理由。仁义道德在吕布那里的分量确实有些低,他做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依据自己的心情,确实洒脱,但每每触犯道德标准。这个往往不如攻于心计的人更加适合当一个诸侯或者独霸一方。也许会注定被人利用。

  恰好,刘备手下中朗将丹杨派人来找吕布,原来陶谦故将曹豹和张飞闹矛盾,张飞性起,要杀曹豹,城中大乱。吕布将信将疑的带兵过去。结果,丹杨兵闻吕布来,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吕布遂入城,打败张飞,捕获刘备的老婆孩子,军资物粮,还有刘备手下的家属亲人。
  当时城中一乱,给了吕布绝佳时机,而且当吕布来到的时候,“丹杨兵大小踊跃,如复再生。”可见,至少在徐州,不少人是喜欢吕布的。

  后刘备进入困境,遣使请降于布。当时吕布的手下多数不赞成,都说刘备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在各自敌对的军营里,刘备和吕布的形象都是反覆无常。这个比较有意思的。可惜这次吕布不听劝,让刘备屯兵小沛。并送还家属。
  自己的地盘被人家抢了,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又回去投靠人家,而还被接受,送还家属。这样的事情,恐怕只能发生在刘备和吕布身上。

  后袁术派遣纪灵将兵三万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手下又劝吕布坐山观虎斗,假袁术之手杀掉刘备。因为此时刘备有一定的名声,直接杀掉总归不利于自己,但吕布又不听。他自己分析,若刘备死,则对于自己的形势不利,易困于袁术包围中。于是便带步兵一千,骑兵二百去支援刘备。
  纪灵听说吕布来了,便收兵不敢再继续攻打刘备。吕布设宴邀请他们。宴上便出了一个有名的故事:辕门射戟。
  吕布说:“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于辕门摆戟,正中小枝,技压当场,然后各罢。
  这个故事是记载于《三国志》正文里的,读起来感觉吕布似乎有些可爱。“布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这样的话恐怕没有几个人相信的,我想他自己也没有经过思考就说了。不过这个战争确实因此而避免了,不知纪灵回去如何向袁术交令。

  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为了和吕布结援,派韩胤为使者来向吕布提亲,为儿子迎娶吕布之女,吕布许之。
  但是女儿刚送出去,沛相陈珪来劝,因为他怕吕布和袁术联姻以后,徐州、扬州联合起来,对自己不利。他说:“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太山之安。今与术结婚,受天下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吕布又觉得有道理,而且袁术曾经有失信于他,于是便追上送亲的队伍,绝了婚事,把韩胤押往曹操处,后被杀。
  吕布的每次决定,少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决定、反悔、再决定、再反悔这样的过程。而第一次决定若是与人联盟或者订约,再反悔那自然易被人所轻视。所以,他的手下高顺说:“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陈珪一直想派儿子陈登去见曹操,但是始终没用机会,这次吕布有功,曹操派使者过来,封吕布为左将军。吕布大喜,便派陈登回奏章去谢恩。
  而陈登一看到曹操,便说吕布的坏话,说其有勇无谋,宜早除之。曹操也说: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曹操封陈登为广陵太守,并让他暗中集合部队,以为内应。
  陈登回,吕布大怒。因为他曾让陈登在曹操面前给他求个徐州牧官职。结果回来之后只有陈家父子升官。布拔戟斩几,怒斥:“你父亲劝我绝了袁术,联合曹操,如今我什么也没用得到,你们父子却高官厚禄,你们把我出卖了。”陈登面不改色,很从容的说:“我见曹公,说:‘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噬人。’曹公不以为然:‘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吕布怒意方解。

  陈登的这段话我想了很久,我在想,吕布为什么会“怒意方解”。想出两个原因:一、吕布听完这句话,以为陈登向曹操要求了,曹操不给,是曹操的问题,但是陈登尽力了。二、吕布听着这句话比较受用,高兴,饶了陈登。
  仔细想想这两个原因也是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句话比较合吕布的心思。因为以吕布的脾气和性格,即使陈登没用做错,但是带回来一句不合他心思的话,他照样会怒,何况已经拔戟斩几了。
  那我们再看看这句话,前半句是陈登的恭维“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噬人”。后半句是曹操的回答:“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什么意思呢?白话一点就是:吕布就像我养的一只鹰,我不能给他太多的好处,给多了他就不为我办事了。这是一个用人的道理,但是请各位想想,若是你的上司说这样的话,你会开心么?若是你在大怒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怒意方解”么?
  不会。所以吕布的性格我们可以说他惟利是图,可以说他不讲忠义,但是当别人也这样对他的时候,他不会觉得不公平。换句话说,他做事就是做对自己有利的,别人若是也这样做而损坏了他的利益,他不会生气,反而会想:嗯,若是我,我也这样。所以他做的事情他一直认为正确,他做的事情也是他自己认为道德标准以上的,只是他的标准与人不同而已。
  我不是心理学家,或许你没有听明白….

  热脸贴了冷屁股,袁术当然会大怒。于是派大将张勋和韩暹、杨奉等人攻打吕布。陈珪对吕布说:“韩暹、杨奉还有袁术,不过乌合之众而已,没有一定的谋略,不能相维持多久的。我儿陈登认为很容易离间他们。”吕布一去尝试,果然说服了韩暹、杨奉,打败了张勋。

  公元198年,吕布又派高顺攻刘备于小沛,破之。刘备逃曹操处,曹操派夏侯惇来支援,结果被高顺打败,曹操亲征。
  此时,陈宫建议吕布迎击曹操,以逸待劳。但是吕布不听,主张等曹操到了城下再说。结果等曹操来了,吕布屡次出战,均败。

  《魏氏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曹操写信劝降,吕布动心。但是陈宫等觉得自己恐怕不会被曹操原谅,便阻止了吕布的投降。建议说,曹操远来,兵不能坚持太久。主公屯兵城外,我带兵坚守城池。曹操若攻你,我率兵攻其后,曹操若攻城,主公在外救援。这样坚持时间长了,曹操军粮用尽,必破之。但,这样的建议被吕布妻给破坏了:“陈宫和高顺不合,将军走了,他们两个未必同心,而且曹操待陈宫如赤子,他犹舍而来,现在将军待陈宫不如曹操,却让他来守城,若有变,我还能当将军的妻子么?”吕布就没有采纳陈宫的建议。
  陈宫是一个不错的谋士,善于谋,但吕布却不能采纳。这方面吕布是欠缺的。

  后吕布派人求救于袁术,但是迟迟未见袁术发兵。吕布以为是因为上次自己没有把女儿送去的原因,便用棉裹住女儿身,缚著马上,打算亲自夜送女儿到袁术那来换得救兵,但刚出城门就与曹兵相遇,败归。
  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天真,想法过于单纯,把战争的起因完全等同于主将的好恶,兵大忌。但确可以感到他对自己武力的自信,抑或自负。

  吕布终究要失败的,《九州春秋》里记载了另一个故事:
  吕布的手下侯成,让人牧马,结果那个人带着马逃往刘备处。侯成知道后马上追赶,都找了回来。其他人带着酒肉来祝贺。而在这之前,吕布因为心情郁闷而下令任何人不得饮酒。所以侯成没用动,而是先拿一部分来献给吕布说:“蒙将军恩,所失马匹悉还,诸将相贺,自酿少酒,猎得猪,未敢饮食,先奉上微意。”布大怒,“布禁酒,卿酿酒,诸将共饮食做兄弟,共谋杀布邪?”侯成大俱,弃所酿酒,还诸将礼。结果导致了侯成、宋宪、魏续率兵投降,还绑走了陈宫。

  吕布在白门楼被围,生擒,见曹操。曰:“缚太急,小缓之。”曹操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这段话是很精彩的。吕布被擒,来到曹操面前,两边站着无数的大将,吕布却昂头挺胸说:“天下已经唾手可得了。明公带步兵,吕布带骑兵,足已。”相信两边的大将和曹操都会被一激。他确实很有自信,但夸大了么?后面有描写曹操的表情“曹操有疑色”,这样的话的确让曹操动心了,以曹操的眼光来看,吕布说的有道理的。
  但,吕布还是死了,死在了刘备的一句话上:“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之后曹擦便不再犹豫了。
  高顺、陈宫均不降,与之同死。高顺是因忠于吕布,陈宫则是因恨于曹操。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标准来衡量自己与他人。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则更容易被之接受,反之亦然。同一个背景下,同一个地域的人们,这些标准往往会是类似的。每个人的标准又会逐步的和周围的人相近,变成互相类似的一套标准,往往被称之为道德标准。
  吕布出生于内蒙,成长在强盗之间,他们之间所形成的标准不同于掌握文化主流的洛阳,况且他身边都是被逼上绝路的强盗,他们的标准也许就是我们所鄙视的“惟利是图”,也许这更接近自然界的利己原则,由他生长的环境所决定了。

  那我们怎么评价吕布呢?我觉得这个文章里,写陈登回来,吕布大怒的时候,那里最能反映。他认为每个人做事都是为了自己,别人若也这样,他也无所谓。即使那个不符合所谓的主流标准。
  放在现代,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个性、比较张扬的人,可惜不合群,并有些格格不入,难与人相处。
  吕布对于自己的能力是很自信的,的确他的武力值少有人怀疑,但是他的带兵能力却没有那么夸张。记载里的战争,他胜利的原因多为“勇猛”,擅骑兵突击。对于大集团的作战,我想他是不能任大将的,缺乏整体的谋略,缺乏果断的性格。需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来正确地运用吕布的能力,这样的军队是可以改写历史的。所以吕布是过度的自信,自负。
  吕布不但不善谋略,而且对于谋士陈宫的建议也多数不采纳。这个很是可惜。“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陈宫对曹操说的并不夸张。
  吕布做事不肯详思,往往反覆无常。一生中改变过无数已经做出的决定,因此而得罪人无数。手下大将高顺曾说:“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吕布不善掩饰性格,喜怒形于色,没有城府,不是搞政治的人,也难以独霸一方而稳守。又往往大怒而威吓属下,暴而少仁,“众叛旦夕之间”,最后的白门楼害死了自己。
  至于忠义两个字,他恐怕说不上。杀对他“大见亲待”的丁原、杀“誓为父子”的董卓,抢收留自己的刘备的地盘,又和袁术反反复复….
  但他却有一个对他很忠,而且很能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高顺,这个很幸运。

  陈寿曰:“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