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谈·何进

  何进字遂高,南阳宛人也。既然习惯了这样的开头,就先写上吧….

  要谈何进,不妨先来看看东汉的那些皇帝们,也许会发现某些规律:
  后汉书上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
┃ 东 汉 皇 帝 ┃ 生 卒 年 份 ┃ 即位年份 ┃在位时间┃即位年龄┃ ┣━━━━━━╋━━━━━━━╋━━━━━╋━━━━╋━━━━┫
┃光武帝 刘秀┃公元前6– 57年┃ 公元25年 ┃ 33年 ┃ 32岁 ┃ ┣━━━━━━╋━━━━━━━╋━━━━━╋━━━━╋━━━━┫
┃ 明帝 刘庄 ┃公元28 — 75年┃ 公元57年 ┃ 18年 ┃ 30岁 ┃ ┣━━━━━━╋━━━━━━━╋━━━━━╋━━━━╋━━━━┫
┃ 章帝 刘炟 ┃公元56 — 88年┃ 公元75年 ┃ 13年 ┃ 20岁 ┃ ┣━━━━━━╋━━━━━━━╋━━━━━╋━━━━╋━━━━┫
┃ 和帝 刘肇 ┃公元79 –105年┃ 公元88年 ┃ 17年 ┃ 10岁 ┃ ┣━━━━━━╋━━━━━━━╋━━━━━╋━━━━╋━━━━┫
┃ 殇帝 刘隆 ┃公元105–106年┃公元105年 ┃不足1年 ┃ 1岁 ┃ ┣━━━━━━╋━━━━━━━╋━━━━━╋━━━━╋━━━━┫
┃ 安帝 刘祜 ┃公元94 –125年┃公元106年 ┃ 19年 ┃ 13岁 ┃ ┣━━━━━━╋━━━━━━━╋━━━━━╋━━━━╋━━━━┫
┃ 少帝 刘懿 ┃公元? –125年┃公元125年 ┃不足1年 ┃ ┃ ┣━━━━━━╋━━━━━━━╋━━━━━╋━━━━╋━━━━┫
┃ 顺帝 刘保 ┃公元114–144年┃公元125年 ┃ 19年 ┃ 12岁 ┃ ┣━━━━━━╋━━━━━━━╋━━━━━╋━━━━╋━━━━┫
┃ 冲帝 刘炳 ┃公元143–145年┃公元144年 ┃不足半年┃ 2岁 ┃ ┣━━━━━━╋━━━━━━━╋━━━━━╋━━━━╋━━━━┫
┃ 质帝 刘缵 ┃公元138–146年┃公元145年 ┃不足1年 ┃ 8岁 ┃ ┣━━━━━━╋━━━━━━━╋━━━━━╋━━━━╋━━━━┫
┃ 桓帝 刘志 ┃公元132–167年┃公元146年 ┃ 21年 ┃ 15岁 ┃ ┣━━━━━━╋━━━━━━━╋━━━━━╋━━━━╋━━━━┫
┃ 灵帝 刘宏 ┃公元156–189年┃公元167年 ┃ 22年 ┃ 12岁 ┃ ┣━━━━━━╋━━━━━━━╋━━━━━╋━━━━╋━━━━┫
┃ 少帝 刘辩 ┃公元175–189年┃公元189年 ┃不足半年┃ 15岁 ┃ ┣━━━━━━╋━━━━━━━╋━━━━━╋━━━━╋━━━━┫
┃ 献帝 刘协 ┃公元181–234年┃公元189年 ┃ 31年 ┃ 9岁 ┃ ┗━━━━━━┻━━━━━━━┻━━━━━┻━━━━┻━━━━┛

  整理了一下,在这个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东汉除去前几位以外,后面的天子都是年纪轻轻便坐上了龙椅。这个就给东汉的太后们创造了条件,让她们迷恋上了“幼主登基,太后临朝,外戚专政”的模式。
  小皇帝即位时,年幼无知,权力往往会在太后手里,而太后又常依靠父兄,也就是所谓的外戚,所以实际掌握大权的就是他们。当小皇帝稍微长大以后,总会和太后、外戚发生矛盾并不大满于现状,这时他们就要反抗,但这些皇帝一般自幼成长在深宫之内,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所以矛盾的外在表现就是外戚和宦官的争斗。

  东汉上官宦和外戚的斗争不少,各有胜负。其中,梁冀就是一个例子。冲帝、质帝、桓帝都是由梁冀策立为帝,他之手遮天,专制跋扈,皇帝反而成为了无权的傀儡。但是随着恒帝的长大,自然越来越不满于这种现状,唐衡、单超、徐璜等五个宦官在恒帝的秘密支持下,围住梁翼住宅,逼其自杀。然后梁氏的高官几乎被罢黜一空,那五个宦官则同日封侯,世称“五侯”。
  但是宦官一旦成功打压下外戚,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他们又会打击不利于他们的党人集团,东汉发生了一次次的党锢事件。
  研究东汉政治的,往往能发现更深刻的,更本质的东西,我们谈三国,这里暂不深究。但是对于灵帝这个人,这个朝代,还是要稍微谈一下。因为自他才引出了三国一系列的故事。

  公元167年,恒帝死,窦太后及其父窦武迎立12岁的灵帝即位。此后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武为大将军执掌大权。窦武和其他大臣痛恨宦官专权,便密谋要诛杀宦官。但是消息走漏了风声,大宦官曹节等人见势不妙,便劫持了灵帝和窦太后,然后假传圣旨捉拿窦武。结果窦武被围,然后被杀,窦太后被软禁,从此宦官完全控制了东汉朝廷。
  灵帝年幼时无知,重用宦官,年长以后又被宦官投其所好,遮蔽耳目,所以一直对于宦官恩宠有加。身边12位得宠宦官被称为“十常侍”。灵帝还说:“张常侍乃我公,赵常侍乃我母。”宦官得宠可见一斑。

  得宠自然不会是最终目的,他们要捞油水,要获得更大的权力,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很多的党人受到宦官的勒索压迫,这种处境下自然会有人不满、反抗,但是宦官有皇帝撑腰,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做后盾,所以党人最终还是失败。在借机追查某个党人的时候,宦官集团诬陷、打击了一系列党人,来排除异己,于是造出一次次的党锢之祸,朝廷日益腐败,忠贤志士倍受打击。

  灵帝也曾大赦党人,当然他的目的恐怕不是清除弊病,振兴朝纲,从他大赦的时期来看,我更倾向于是怕党人投靠黄巾军而所为。而且黄巾起义的镇压也指望不上那些宦官的。但这次的赦免并不能缓和党人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党人仍然被排除在政治核心以外,两集团间长期积压下的矛盾也难以因此而有所减小。

  后来灵帝驾崩,他生前没有确立太子,而只是在死之前把黄门官蹇硕叫到身边。至于说了什么,是否留下了什么遗诏,历史上没有记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何进的妹妹,也就是现在的皇后,以后的太后,灵帝的长子刘辩的母亲坐不住了。因为“母以子为贵”,况且何太后也迷恋“幼主登基,太后临朝,外戚专政”,所以她一定要刘辩当皇帝。

  不过,灵帝的母亲董后并不识相,灵帝在位的时候她没有耍什么风光,但她的孙子刘协却对她百般依赖,这就给了她无限的遐想和希望。所以她希望刘协能当皇帝,然后自己临朝执政。
  公元188年,灵帝组建西园军,蹇硕为上军校尉,是西园军的统帅,曹操和袁绍也是校尉,但比蹇硕略低。灵帝驾崩的时候,托后事于蹇硕,而此时蹇硕已经明确的站在了董后这一边,再加上任骠骑将军,军权在握的侄子董承,董后便飘飘然了。完全没有把何皇后与杀猪出身的大将军何进放在眼里。
  但是她错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何进:
  何进是何皇后的异母兄,因妹妹选入掖庭成了贵人并得宠,而升为郎中,后升虎贲中郎将,并任命为颖川太守。何贵人为皇后,何进升为侍中、河南尹。后来黄巾起义爆发,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总镇京师。因及时发现并镇压了马元义的革命活动,而封为慎侯。

  中平四年,荥阳数千人起义,攻烧了郡县。何进弟何苗前去镇压,平定归来,因功而任命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
  中平五年,灵帝设西园八校尉,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因为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灵帝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大将军亦领属焉。
  虽然如此,蹇硕依然害怕何进,曾与诸常侍共说帝遣何进西征边章、韩遂。但被何进看透,未遂。

  灵帝有意立刘协为太子,但是因皇后和掌握重权的何进而一直没有决定。
  驾崩的时候,召蹇硕而未召何进到身边,我想灵帝应该是打算立刘协的吧,蹇硕曾打算于宫内杀害何进,但未成功。两人的矛盾半公开,何进托病不进宫。
  这个时候,宫内的宦官经过衡量,打算与何家妥协,并杀了蹇硕。宫外的董重便孤掌难鸣,府邸被何进的家兵包围后,没有抵抗就自杀了。董后也被一个奏章送上了黄泉路。
  董家势力宣告失败。

  刘辩登基,为少帝。此时的宦官向何进抛来了橄榄枝,外面的士人也有不少围绕在何进身边。但是宦官与士人之间的矛盾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何进团结宦官可以后方安全,安享荣华富贵,但是疏远了那些党人,谁来治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若是亲近党人,励精图治,国家或许能有起色,但恐怕要得罪了宦官,而损害家族利益。因为国家图强了,保住何家目前的地位也就更难了。这个让他进退两难。目前的形势经不住犹豫,也难以找到折衷的方法。

  当时大将军府的袁绍对何进说,现在将军重权在握,而且四海之士乐尽力命,这是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的大好时机。何进被说动了,也许真的有心要有一番作为,能够留青名于史,遂于袁绍筹策。但是却遭到了太后的反对,太后则认为党人“可有可无”。何进难违太后意。
  然后,袁绍又给何进出了一个衰到家的主意,他让何进召集四方诸侯,以诛灭宦官的理由将兵进京,以要挟太后。

  袁绍打错了算盘:
  当时宦官早已失去天下之心,诛宦官就是顺应民心。况且何进掌握了朝廷的兵权,蹇硕死后西园军也归于何进麾下,还有其弟何苗的军队。哪怕就是他们的家兵也足以办成这样的事情,舍进而求远,舍逸而求疲。放弃自己的优势而求助于外,即使成功也是引狼入室。
  况且东汉末期,或外戚,或宦官当权,朝廷对于地方的领导已经淡了很多,有的豪强怀有异心,有的豪强见风使舵,能真正忠于朝廷的是谁,他们也没有仔细的去深究。朝廷要董卓兵权,始终而不得,早已说明董卓有独霸一方的打算,还去把他召进京来,弊大于利。
  又因,四方豪强带兵而来,浩浩汤汤,宦官们怎么可能不知道?难道为了吓吓太后的目的,而不怕狗急跳墙,宦官们先下手为强?毕竟天天在皇帝、太后身边的是他们。
  再者,宦官的危害是皇帝、太后纵容的结果,是少数几个权宦的作为,何必因此而将所有宦官斩尽杀绝?即使宦官没有了,依然会有被宠幸的人,那么就依然会有这样的现象。不从根本上找原因、找解决方法而盲目滥杀本身就不对。

  迫于压力,何太后改变了初衷,将宦官遣出宫,也算给何进一个台阶。何进虽乐意接受,但是袁绍不愿意,便假借大将军的名义,命地方搜捕宦官家属,打算一网打尽。袁绍积极的态度似乎有些过了….

  此时的何进似乎有些后悔,或者对于外兵进京的后果冷静的思考后有些担忧,他稳住了进军神速的董卓,又给已经带兵进来的丁原安排了一个执金吾的位置。
  这样一稳一停,太后又用起了宦官。
  后面比较奇怪,突然,何进又来到太后那里,这次是建议太后杀掉所有宦官。是要标明自己打算诛除旧朝弊端的决心?是要像太后标明自己的态度,抗议太后的所为?还是又被袁绍鼓动的?我不知道….

  但是这次的谈话被小宦官听到了,并报告给“中常侍”张让,已经被搞的人心惶惶的宦官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便假传太后诏,把何进召进宫中,于嘉德殿里刺死何进。

  何进死后,何进的部下吴匡、张璋与中朗将袁术攻进宫内。张让与段珪劫持何太后,少帝,陈留王刘协而走。卢植于路上救下何太后。
  袁绍、何苗也带兵过来,屠杀宦官,但吴匡与何苗不合,借机杀掉了何苗。
  此次屠杀宦官,最卖命的要数袁绍:“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

  张让、段珪等带着少帝与陈留王逃走,至一个小平津渡口,被人追上,皆死。改日,百官迎天子回宫。

  何进可以说平步青云,因妹妹的得宠一直做到大将军的位置,在少帝刘辩即位以后更是大权独揽,并且在灵帝大赦党人的时候,招揽了许多四海名士,比如:荀攸、逢纪、孔融、蒯越、刘表、袁绍、伍孚、郑玄、荀爽、边让、郑泰、王允、陈琳等等。若是能彻底根除宦官危害,赢得当时党人和百姓的支持,并任用贤人志士重整朝纲,或许东汉会是另一个结果…
  但这一切有个阻碍:他能限制太后、外戚的专权么?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