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墓主人是明万历帝朱翊钧,还有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长陵、定陵、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三座陵园,长陵是朱棣的,永陵是嘉靖帝朱厚熜的。万历帝在位48年,排名第一,嘉靖帝在位45年,排第二,所以陵墓修得时间都较长,规模也就大些,但长陵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超越的。据称,永陵里面可能陪葬着《永乐大典》,长陵文物就更多了。

  说到定陵,离不开被称为“变色龙”的郭沫若,他带队组织开挖朱棣的长陵,但过了一年未有进展,却因偶然机会发现了长陵的一处塌陷,所以改挖长陵。当时的确出土了很多宝物,但也因技术能力和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文物遭到了永久性氧化、破坏。导游讲起来,恨得咬牙,包括万历龙袍在内的各种丝织物、典籍,都迅速风化而毁坏,3000多文物损毁大半。文革期间,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体还被拖出,当成”地主阶级的总头目”被批斗,尸骨被当众砸烂、鞭尸,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郭沫若还要挖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秦始皇帝陵,很多地方政府也效仿要挖当地已发现的皇帝陵,幸好被中央阻止,也就从此之后,国内再未组织开挖过皇帝陵,否则将是文物史上多么大的悲剧。

  此为重门,陵园的第二道门,上面的“定陵博物馆”为郭沫若所书。

XGS_5239 继续阅读“定陵”

浙江省博物馆(5)

  按照顺序,到了宋时浙江。宋时这里最璀璨生辉的人,莫过于西湖边的迁客骚人,有“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苏轼,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的白居易,此外还有打着同心结的苏小小和阮郁,用千年换一遇的白娘子和许仙,十八相送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可总有个人被忽略,那就是吴越国王钱弘俶。

  五代十国时,全国一片乱,而浙江却在吴越国的经营下得到了安宁,资源虽不丰裕,但开发程度高,所以归宋后,其所上贡的粮食和布帛都居全国首位,时称“江南首富”,称杭州为“东南第一州”。
  吴越国的国策是“善事中国、尊其正朔”,作为最后一位国君,人们常拿钱弘俶和南唐后主李煜相对比。

  李煜属于优柔寡断型,降和抗都不彻底,要么坚决反抗,要么就学吴越国,结果他除唐号、降仪制,到也没闲着,面子丢光了,却又扭扭捏捏地备战,没了士气有什么可打,反而折损了士兵无辜性命。宋军临城,主力被歼,最终成了不得不降。所以,李煜被封违命侯,其后还发生了沸沸扬扬的小周后事件。当然,宋朝的这些做法,在靖康之耻时,被契丹人学了个遍,而且有过之无不及,因果确有轮回。
  吴越国奉宋要彻底得多,还派兵参加了灭南唐之战,所以赵匡胤时期一直平稳。直到赵光义继位,钱弘俶被扣开封,故“纳土归宋”,浙江成了宋朝疆域。宋时浙江的繁华,其实得益于钱弘俶,一是经营,二是保全。

XGS_1996 继续阅读“浙江省博物馆(5)”

浙江省博物馆(4)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浙江这片越人故土纳入了帝国版图,而彼时,这边仍被认为“蛮夷之地”。到了汉初,依旧人员稀疏,随着大规模北人南迁才发生变化,至隋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鱼米之乡。隋炀帝贯通京杭大运河后,浙江的经济和文化又得以进一步发展。

  秦虽在浙江设了会稽和鄣两郡,但依旧对这片新征服的土地充满戒心,所以一方面将“大越”改为“山阴”,以消除越人对故国的记忆;另一方面推行政治性强制移民,改变了越地的民族结构,形成不了叛乱。
  山阴,自是“山的北面”之意,此山所指会稽山。相传夏朝开国之君大禹在此山举行过封禅大典,死后又葬于此处。位于今之绍兴,其名为越王勾践起。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东下会稽郡,登会稽山祭大禹陵,并在陵前留下了《会稽刻石碑》。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故又称“李斯碑”,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合称为“秦四山刻石”。但原石已失,现仅存清时根据拓片重刻之碑。《秦会稽刻石》描述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主要为歌功颂德、收拢人心、巩固统治之用。
  浙江省博物馆所展出的清代拓片很是珍贵,可以看到上面的小篆书法均匀细瘦,圆转匀适,规矩严谨。

XGS_1846 继续阅读“浙江省博物馆(4)”

浙江省博物馆(3)

  百越,是中原人对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称呼,包括着从江苏到越南北部,沿海这个半月圈内的主要地区,涵盖了现今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市,还包括着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一部分,因“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故被称为“百越”。有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众多分支,发展为如今的很多少数民族。

  古代“越”和“粤”是一回事,所以也称“百粤”。后来“粤”字意义收窄,单指岭南的南越,但应是唐代以后了,因为秦汉时期,赵佗在番禺称帝时,还自称“南越国”。如今“粤”已成了广东省的简称。

  现在富庶繁华的江浙地区原属百越之地,是中原政权眼里的“蛮夷之地”,哪怕他们断发文身、凿齿锥髻、喜生食、善野音、重巫鬼的习俗引起了中原人好奇,但在史书里关于他们的记载仍是不多。我们如今也已知道,越人所创造的文明,甚至要比同时期的中原文明更加璀璨,那种地域偏见无疑是种无知的表现。

  越人,是百越之地各民族的统称。这件青铜鸩杖杖镦,出土于湖州,为春秋期间文物,在一定程度还原了古越人的样貌,尤其有了“断发文身”的具体形象,文身多为龙蛇之形。

XGS_1671 继续阅读“浙江省博物馆(3)”

浙江省博物馆(2)

  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300-4000年,是浙江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是称“良渚文化”,还是称“良渚文明”,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久,这些年更火,只是依旧尚无定论。

  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个流行的三要素原则:城市、文字、青铜器。良渚文化并没发现青铜器,刻画符号也还未被解读,不像甲骨文那种成熟文字,只能打擦边球说是“原始文字”。所以良渚文明一直未被广泛认可,长期以来,官方也只是将其定位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曙光”,并未直谈“文明”。
  但随着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发现,一切又在改变。良渚古城的城墙,宽度达到惊人的几十米,古城中有一个大型宫殿区,座落在长600米,宽400米,高10米的人工夯土台上,工程量非常巨大。此外,城外发现的由11条堤坝组成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水坝建筑,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拦水坝。

  没有青铜器,但青铜器在文明中承载的礼制规范意义,在玉器中被同样体现;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但发现的刻画标识同样起到了记录和传承作用;而且,墓葬和文物所体现的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社会阶级、大型工事所体现的社会动员及高效管理能力,都展示着一个国家形态的存在,那是否能够称为“文明”呢?
  2019年的《人民日报》上找到了官方定性:“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良渚文明被认定为目前可确认的中国最古老的文明,5000年的中华文明从此计算。

XGS_1573 继续阅读“浙江省博物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