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在国人中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市,“景德”是宋真宗赵恒的年号,那个一己之力终结了泰山封禅的皇帝。明以后是一世一元制,所以往往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永乐帝、乾隆帝、康熙帝等,但之前很多皇帝经常改元,有多个年号,宋真宗便有五个。年号是汉武帝首创。
  景德镇还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产业兴盛千年的城市,是著名的“中国瓷都”,它保留了全世界最丰富、最完整的陶瓷文化遗存,是中国首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统计,自十六至十八世纪,从景德镇销往欧洲的瓷器占全国出口总数的90%以上,不仅换回了大量金银储备,还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它的建镇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始称“昌南”,得名于“昌江以南”。汉朝,易名“新平”,属江州,唐时白居易曾被贬江州,故有《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唐天宝年间,更名“浮梁”,一直到宋景德元年,宋真宗赐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

  景德镇历史上外来人口多,有“土著十之二三,客籍十之七八”之称,到这的又都是手艺人,靠本事过活,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之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五公祠是海南贬谪文化的核心,始建于宋,现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过来一看。

  如果问五公祠的五公指哪几位,一是很多人答不上来,二是很多人答了苏东坡。五公其实包括唐代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和赵鼎、宋朝大学士李光和胡铨,是唐宋两代被贬海南的名臣。那为何没有苏公?

  这个问题不难,不是苏公实力不济,而是实力太强。我们捋顺一下时间轴。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携子路过海口,借宿金粟庵,遗址在今之五公祠。苏公看当地百姓饮用护城河,水不干净,经过勘察,指导民众挖出一清一浊双泉。浊泉称“洗心”,清泉称“浮粟”,后世称“指凿双泉”。浮粟泉至今仍不溢不竭,清冽甘美,被誉为“海南第一泉”。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苏公善举,在泉上建了两座亭。其后三年,东坡遇赦北归,再次借宿金粟庵。时人请苏公给亭子命名,于是便有了泂酌亭和浮粟亭之名。这两泉、两亭便成了五公祠的第一批纪念性建筑。

  北宋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东坡北归途中,病逝常州。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留宿的此处名为“东坡读书处”。之后建书舍、聘山长、设讲堂,开办东坡书院,成了海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人们又在书院内给他立像,建祠纪念,即苏公祠。其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扩建、重修。
  至于上面所述五公的祠,是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开始崇祀,那是建苏公祠788年后的事了。所以,五公祠历史建筑群门口的第一个建筑上书:苏公祠。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海瑞,海口人。自幼丧父,其母养大,35岁中举人,但其后两次乡试落榜,后放弃。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40岁时到福建南平县任教谕。当御史到此地视察时,其他教师跪在地上,唯海瑞独立其间,说这里是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是御史大人的衙门,被今人广为传颂。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44岁的海瑞被任命淳安知县,在这升堂断案,有了“海青天”之名。彼时,严嵩党羽鄢懋卿出巡此地,一路奢靡勒索,唯海瑞简陋招待。有人嘲笑他用圣人标准要求自己,他们不知海瑞真是圣人。海瑞给自己取别号“刚峰”,他不只用这个道德之镜检阅自己,还用这个镜子要求他人,映照国家。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海瑞升户部主事,赴任北京,著名的《治安疏》便出自这个时期。海瑞为此提前买了棺材,遣散了仆人,并将家人委托朋友,然后上书嘉靖皇帝的为政得失和为君之昏,甚至讽刺年号“嘉靖”为“家家皆净而无财用”。龙颜震怒,虽当场未将其治罪,可过后仍把他关进了大狱,幸被徐阶所保。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升应天巡抚,辖区多为富庶地区,部分贪官污吏害怕,便自动辞职,还有些显赫之家把朱漆大门改为了黑色。海瑞虽然没有改变官场,但却形成了极大威慑。《海瑞罢官》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期,说他在这里遇到了徐阶之子徐瑛霸占民田、逼死赵玉山之子、抢夺其孙女小兰,又勾结官府王明友仗杀赵玉山。便复审伸冤,且不畏朝臣权贵、不顾徐阶旧交,哪怕被弹劾,仍在交印之前斩杀了徐瑛和王明友。

  海瑞辞官后,一直未被录用,张居正对其印象一般。直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之后海瑞再次为官,但此时他已68岁,赋闲了13年。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海瑞病逝任上,年73岁。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海南省博有个故宫博物院藏海南文物展,这里不仅有作为皇家贡品的海南沉香和海南黄花梨,还有海南的玳瑁、椰子等其他工艺品。这次海南省博把这些文物引回故土展览,感觉挺好,毕竟故宫保存下来的皇家精品,更能反应出海南的物杰地灵。

  自两汉时,海南纳入中原版图,之后要履行朝廷规定的某些义务,即“土贡”。汉时主要是犀、玳瑁等名贵物产。文献记载,汉成帝立赵飞燕为后时,其妹献椰叶席,可见椰子此时也已晋升为汉时贡品。隋唐之后,海南再入王化,贡品就更丰富了,必不可少的还有珍珠。宋时又多了香料和槟榔,还有黄花梨。

  其中最为珍贵的,大抵便是玳瑁。玳瑁,一种海龟。其背上有十三块状如盾牌,分三行排列的鳞片,所以又称“十三鳞”、“长寿龟”,主要食物是珊瑚礁和海绵。其背甲有着漂亮的花纹,呈黄、黑、褐不规则图案,颜色层次丰富内敛,被誉为“海金”。古籍记载,夜伏沙汀,注目上视,与月争光,月之精华因入焉。但其爬行慢,一经发现,便很容易被捕杀,而且性成熟晚,且繁殖率低,种群恢复很难。现已属于濒危灭绝类物种,即使如此,每年仍能抓获不少非法捕猎和走私的团伙。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赏玩历史,我们熟悉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便已有描述。到宋代,人们模仿它的花纹制出了玳瑁釉,到如今也算流行样式。清代用的最多,按清档案,仅雍正三年,入造办处镶嵌作玳瑁584片,计96斤。但哪怕皇室也要省着用,得制成薄片镶嵌到各类器物之上。

  玳瑁银里盖碗,清代。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海南省博里,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展出,一个是海南黄花梨,一个海南沉香,都是极具海南特色。

  原始森林覆盖下的海南原本有不少黄花梨,一直被当地黎族百姓用来做寻常耕地、日常家具等。但到了明朝中期,它被作为地方土贡进了皇宫,逐渐被皇家喜爱,尤其那变幻多姿的纹理和迷人的特殊香味,让人痴迷。
  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著名的木匠皇帝,尤其喜欢海南黄花梨,甚至还亲自设计了家具,简洁的风格搭配上独特的花纹和点点清香,使它逐渐在皇家普及开来。虽然天启皇帝当皇帝一般,但木工的技术和眼光绝对出类拔萃,海南黄花梨逐渐在达官显贵中流行,被竞相搜罗,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即使在明朝,一张海南黄花梨木床可以卖到12两,抵得上12个丫鬟的价格。
  到了清代,已经不是价格的事了,就连皇帝也很少拿得到,基本用的还都是明代储存的木材。主要是因为它的成长极为缓慢,基本要栽下15年后才开始结心材。一般20年的黄花梨,树的直径17厘米,而心材也仅仅2-5厘米,所以一般要百年成材。海南这次摩羯台风中,被称作“花梨王”的一颗海南黄花梨被吹到,无非也仅仅60年树龄,价值据说要260万。

  这是博物馆展出的标本,中间颜色深的是心材,坚实、虫不蛀、有香味,是可用之材。四周浅色的是边材,价值不高。黄花梨成材过程就是坚硬而又饱含油性的心材依靠边材滋养,再慢慢侵蚀边材的过程。这是30年的黄花梨,心材也只有一点,只够做手串。目前市面上基本已见不到海南黄花梨老料了,官方给的是濒临枯竭。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