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行之十六·胡杨林(二)

  10月7日

  上午在四道桥逛了个遍,尤其河东的胡杨林,若不是饿得不行,还要呆得久些。只需漫步,便是一种享受。
  中午回到达来呼布镇,吃了一大顿羊肉。这里的阳光狠毒、很晒,于是先回住处休息。但以我们两个的性格,只休息了一会儿,便拿上水,再次全副防晒武装的出发了。

  步行至二道桥,绕着长长得栅栏,趁管理员不注意,钻进了胡杨林。这里是要收票的,60元通票。如此大片的自然资源,实在有些占地为王,圈地收费的感觉。能逃票,还是要逃的,虽然被抓了一次…

  路边几株胡杨,恣意而生。

继续阅读“阿拉善行之十六·胡杨林(二)”

阿拉善行之十五·胡杨林(一)

  北京今天又降温了,据说昨晚机场附近有十级大风。连续几个周末被工作占用后,终于能够享受一个睡到自然醒的周六。暖暖地在家里抱窝,整理国庆在额济纳旗的胡杨照片,看着那金色的阳光与树叶,窗外是凛冽的寒风,竟有些不真实感。

  生千年而不死,死千年而不倒,倒千年而不朽,谓之胡杨的三千年传说。

  从神树景区出来,下一站目标本是黑城。在中途路过一片胡杨,便停车欣赏,成全了我们第一次与整片胡杨林的感触。
  之前一直担心赶不上最佳观测期,为此把张掖、沙漠之行排在旅程前期,并在国庆后请了年假,想尽办法把额旗的日期往后推了又推。林不大,但大多已黄,庆幸我们的正确决定。


  胡杨,学名Populus euphratica,又称胡桐、英雄树、异叶杨、水桐、三叶树等。维吾尔语中,称之“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它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距今约有6500万年的历史。它耐干旱,是沙漠地区唯一能够天然成林的树种;同时,又因其细胞的透水性较一般植物强,能从根部吸收多余盐分,当体内的盐分积累过多时,胡杨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便会有多余盐分自动排出,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俗称“胡杨泪”。因其主要成分为小苏打,当地居民可以用来发面馒头。也正因此“拔盐改土”的特性,胡杨对改善土壤有极大的作用。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胡杨生长在中国,而中国的大部分胡杨都在新疆,那里的轮台县境内,有着最古老、最广阔、最原始的胡杨林。但感觉旅游比较火的,倒是额济纳旗,这也许和宣传有关,北京地铁里常可以看到阿拉善的巨幅宣传片,上面有着迷人的金黄。 继续阅读“阿拉善行之十五·胡杨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