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

  绍兴有山,名“会稽山”,其原名茅山。因大禹在此娶妻、封禅、归葬,而成天下名山。古代中国把名山分五岳和五镇,其为南镇。

  大禹治水、分定九州,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而这之前是禅位。大禹也本计划禅让给皋陶,但皋陶死于禹之先,遂又禅位于伯益,他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还将这期间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等记录下来,创作了《山海经》。而禹之子启,包括很多权贵,都有了世袭的想法,所以他们助启打败伯益,开启了家族世袭制,便是“家天下”了。故,也有奉启为夏的开国之君。

  我们常用“三皇五帝”统称夏之前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从黄帝之始,后是其之子少昊、其孙颛顼(非少昊之子)、其曾孙帝喾(非颛顼之子)、其玄孙尧(帝喾之子)、其玄孙女婿舜(尧之女婿)、其五世孙禹(颛顼之孙)。虽然大都是黄帝后代,但因是禅位,很多并非子承父位。“五帝”是禹之前的五位,但说法不一,有的没有认可少昊的存在,有的没有放入舜,有的不得罪人,便把黄帝放到了三皇里。

  禹之父鲧,鲧之父颛顼,颛顼之父昌意,昌意之父黄帝。除了舜都是黄帝一家,均为姬姓,但尧、禹均以封地姓祁、姒,所以夏朝为姒姓。周灭商后,王家又回到了姬姓。舜是尧的女婿,娶了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

  大禹定都阳城,在今之登封。其东巡至此去世,便葬在了会稽山。所以从夏开始,历代祭祀大禹在此。

“>  一到景区,下车便是这个气派的六柱五门五顶式四面石牌楼。

  继续往里走,是个九龙坛,象征着大禹的治水功绩。

  继续前行,到达神道,这里有龙杠和拴马桩,均为青铜所制。前者示禁,后者拴马。过了它们便是神道,算是开始了正式祭拜。

  牌坊上的“大禹陵”三字,为江泽民所书。

  神道上有不少石像生,但雕刻实在一般,比起真正在其他皇陵所见,不仅气派全无,而且形态呆板。为何现代的工艺,比起千百年前,还有不足?大抵是少了虔诚、敬畏、匠心吧。

  像是顶着一朵黄色浴花。

  我们如今常把涂山之会当作夏成立的标志,正是这次大会确定了禹的王权。这是他在征服了三苗等部落后召开的,基本主题就是秀肌肉、立权威、定规矩。《山海经》中的巨人族防风氏,虽在治水中有功,但因涂山之会迟到,而被大禹诛杀。 会后众多诸侯便开始了上贡,大禹用他们上贡的青铜器铸了九座大鼎,放在都城,代表着王权统一下的九州。

  九鼎台,是这个景区最夸张的建筑。这个建筑看似是石质,其实是表面贴的墙纸,内部砰砰的空心声响。由此推断,那九个鼎,大概也只是个贴膜的物件。

  过九鼎台,是一大片祭禹广场。有水上祭坛,孩子玩得开心。

  再其后,便是大禹陵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有石碑,上有“大禹陵”三字,便是文章开头那个。字为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

  大禹碑后是享殿,是陵墓地面建筑的主体部分,但原物毁于清代,现为近代重建。此处便是南大吉当时考证的大禹葬身之处。

  左祠右庙,左侧为禹祠,这里还有禹井。

  禹祠同时还是姒氏宗祠。相传大禹死后,其子启每年都派人来此祭祀,至大禹五世孙少康继位,又派庶子无余至此守冢,并定居。现在大禹陵附近禹陵村的住户多是姒姓,便是其后,至今已传146世。

  禹祠内的大禹雕像。

  碑亭旁边,有咸若古亭。其建于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八角重檐攒尖顶,距今已800余年历史。是古代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之处。

  过碑廊。很山寨,石碑竟然是纸贴,有点忽悠人,感觉被欺骗,很不好。

  从碑廊过来,正是禹庙的午门,即正门。现存建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再其后是拜厅,是古代帝王将相等祭祀大禹的地方,又称“祭厅”。

  红色庙墙。

  其后的大殿,近代重建。

  禹穴碑,禹穴指大禹的葬处,大禹陵原就名“禹穴”。目前有争议的有两处禹穴,一处在此,一处是享殿后侧。官方认证了后者。

   窆石,相传为大禹下葬的工具。上面现存不同朝代文字,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多为祭祀之文,但因年代久远而十不存一。鲁迅曾考证过,认为其在秦代便已存在。

  佝偻碑,原碑立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但已丢失,其历史至少超千年。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岳麓书院拓片翻刻立此,故得名。岳麓书院岣嵝碑文,临拓于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是现存最早版本。明朝时,全国各地,包括云南、四川、江苏、陕西、河南、湖北等地都有翻刻过此碑,其文难懂,历代多有争议,但大体都认为和大禹治水有关,故又名“禹碑”、“禹王碑”。

  留两张小伊背影。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