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

  中国书法第一人被公认为王羲之,其所书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基本妇孺皆知。而兰亭在绍兴,王羲之晚年就在此居住,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亭在绍兴西南的兰渚山脚,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汉代于此设驿亭,故得名“兰亭”。因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一副《兰亭集序》而成为书法圣地。

  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属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山东琅琊王氏。时局正“八王之乱”,后随司马睿渡江到南京,聚居于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是琅琊王氏。当时风头无两的王导,便是王羲之的伯父,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登基时都要拉着他一起坐龙椅的,是他让南北士族支持了司马皇室,成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是琅琊王氏,“马”是司马皇家。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原会稽内史丧母,丁艰去职,诏令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这一年,王羲之到了绍兴,一直到晋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58岁的他病逝此地。
  绍兴算是他的第二故乡。

XGS_8705
  王羲之能在书法上执牛耳,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时代背景。魏晋时期,一些家族借助长期土地兼并形成庄园,从而脱离了一般大众的生产生活。所以,一改汉代“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的风格,开始从民间文艺发展到文人创作,并得以更加关注形式技巧的追求,也产生了更加细致敏感的对自然和生活的情思。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魏晋名士”、“魏晋风流”。中国的“为艺术而艺术”,便是完成于魏晋时期,“美”从“道德”中解放,声音、色彩、线条、文字也都从“意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那就不得了了。
  二是王羲之本人。他把文字拆散开,来做纯粹形象美的分析,使得中国书法正式进入了艺术的层次。文字不再只是表意的工具,它脱离了文字符号的意义,本身具备了结构的、线条的、视觉上的美的感动,这也使得中国文字成为世界上唯一高度发展的造型艺术。文字不再仅仅读其意,还能感其美,一撇一捺皆有精神。题外话,这也使得中国的书法一直压着国画一头,至今近两千年。

  王羲之的真迹,目前没有传世的,至今所说的均是摹本,唐代的往往被当做真迹看待。比如《兰亭序》,它最大的粉丝是李世民,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了对这幅作品的喜爱,还下令朝中书法家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临摹,然后赐给功臣。
  野史所传,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序》,所用的手段并不光明。其原本为王家后人智永禅师所藏,临终前托付给弟子辩才和尚,藏于屋梁上的暗穴,不现世人。后被李世民派萧翼“智取”所得,说是智取,其实是先骗后赏。萧翼先乔装成路人,骗取辩才信任,然后连续数日相陪,了解《兰亭序》所放位置后,趁辩才不在而盗走。到了李世民手里,皇帝进行大肆奖赏,辩才又不得不收。太宗的御用画师阎立本还专门做了画《萧翼赚兰亭图》,只是没了“骗”的细节。
  据说,李世民因太喜欢《兰亭序》便让它入昭陵陪葬,又因为他生前曾搜集了很多王羲之的真迹,很有可能都在一起。不过,也有一说被当时的太子李治掉了包,结果葬到了和武则天的乾陵。

  冯承素最擅长临摹,他使用双钩法,基本保留了《兰亭序》的原迹特点,故被称作最接近的摹本。双钩法是按照作品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再填墨的方式,源于唐代,主要就是为了让著名的书法作品得以流传。
  此帖因帖首有武则天的“神龙”小玺半印,故名“神龙本”。是目前公认度最高、最被认可的版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之所以好,不仅仅是字,还有它的情感。那一年,王羲之已过了五旬年纪。
  右侧,前半部分写得比较工整,讲的是聚会时间、地点、背景,比较平缓。后半部分则是抒发情感,尤其讲到对生死无常的感慨时,酒意微醺之下的情感喷薄而发,并随着毛笔而动,越来越自由,文字也开始有了涂抹修改。比如“岂不哀哉”涂改为“岂不痛哉”,虽只相差一字,但情感由含蓄内敛变成了强烈抒发,再比如“亦可悲也”,改为了“悲夫”,那情感的表达就更越发澎湃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小、排列是否齐整,不在乎这些细节时,抄有了神韵。王羲之那个朝代之前的文字,更多得只是记录所用,讲究实用意义,而从钟繇到王羲之,他们的书法里开始有了情感,有了韵味,也就有了生命。
  细想的话,如今被称为旷世奇书的书法,大都是草稿,都不是正经八百写的,苏子曰:书无意于佳乃佳而。国人,向来讲究意境和心境,方能上品。

XGS_8710
  盖章的人很多,尤其乾隆,这幅字上右侧几个大的都是他的。最夸张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虽然只有28个字,却被乾隆盖了172个章。

XGS_8706
  褚遂良本身有很高的书法造诣,虽也是临摹,但以临为主,辅以勾描,有了自己的理解后,还原度较冯承素版要差些。纸本藏于故宫博物院,有米芾等一众大咖认证。还有黄绢本,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虞世南是褚遂良之师,其所临本,字迹已黯淡,明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所书,后被董其昌勘误,现已改称“虞世南临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外,著名的还有欧阳询定武本,传为欧阳询临摹并刻石。于唐末战乱丢失,后被宋徽宗发现而置于宣和殿,又随北宋灭亡再次遗失。其原石拓本被称作《定武兰亭序》。
  流传至今的《兰亭序》,大抵上面几个版本。

  回到景区,进门后不远,先是鹅池。

XGS_8597
XGS_8599
  有一亭,亭内有清同治年间石碑,书“鹅池”。“鹅”瘦“池”胖,“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王献之所书,故又称“父子碑”。相传王羲之写完“鹅”字后,忽闻圣旨到,便去接旨,而此时儿子王献之路过,提笔补了“池”字。故有父子合璧一碑,被传为佳话。

XGS_8567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3年重建。全国各地有不少仿建的兰亭,多是以此亭为蓝本,最有名的在圆明园,后毁于八国联军侵华。
  其内有御碑,正面是康熙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到兰亭游览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刻一碑,在全国是独一份,又被称作“祖孙碑”。

XGS_8612
  御碑亭的雕栏和石狮。

XGS_8621
XGS_8625
  康熙临写的《兰亭集序》。

XGS_8615
  另一块御碑,兰亭碑。
  建于康熙年间,“兰亭”二字为康熙御笔,文革期间被毁,如今“兰”字缺尾,“亭”字缺首。

XGS_8601
  上巳日在农历的三月初三,最初时,人们在这天要结伴去水边祓禊,主要是举行祭礼,洗濯去垢,除灾求福。之后增加了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项目,因有男女同游,也被称作古代的“情人节”,杜甫曾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曲水流觞,就是一群文人雅士坐在水边,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水里,随波缓缓而下,在谁面前打转或者停下,谁便来即兴赋诗,作不出诗的只能罚酒。

  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日,晋代一群贵族举行祭祀、祓禊之后,聚集在兰亭的清溪边。相传共有42人参加,其中11人各作诗两篇,15人作诗一篇,16人未作出诗,各罚酒三觥。诗作没有什么名气,但王羲之把这些诗集起来,乘兴写了一篇序,即《兰亭集序》,成了“天下第一行书”。所以他开头所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这就是相传当年曲水流觞之地。

XGS_8606
  有书画,体现了当年盛况。

XGS_8609
XGS_8610
  王羲之的仕途放眼于琅琊王氏这种望族之内,确实不值一书。其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他最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并在写完《兰亭集序》两年后,于任上称病辞官。
  挺好,寄情于书法,国之幸也。辞官六年后,也就是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卒于绍兴。

  纪念他的祠,因以官名名之,故称“王右军祠”。建于康熙年间,是景区的核心建筑,也是历代祭祀场所。
  白底黑字的牌匾为原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沙孟海所题。

XGS_8630
  内有墨池,两廊墙壁上,有历代书法家《兰亭集序》临本的石刻。

XGS_8631
  景区内有兰亭江,以兰亭而得名。

XGS_8654
  过江,有天章寺遗址。
  其始建于宋,历代屡有废兴,明代重修后,至民国凋零,后毁于日本侵华战争。相传“天章之寺”原为宋仁宗赵祯所书,今已不在。今重修了大殿,虽非常气派,却毫无古意,让人索然无味。

XGS_8684
  其殿下有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遗迹可寻,被保护了起来。

XGS_8681
  江边有兰亭古道,据考证为南北朝时期遗迹。上铺人字形砖,是一千多年前通往兰亭的主要通道。

XGS_8689
  往门口走,有个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出了一些字迹。

  关于王羲之和“之”字的故事,国内基本妇孺皆知,《兰亭集序》内共有21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被传为佳话。更多表示王羲之的字是随心而动,本无固定章法。
  此外,王羲之的名字内含有“之”字,他的七个儿子,名字里也都有“之”字,后面还有孙子辈等,有人曾考证,王羲之这一辈中,人名有“之”字的共12个,子侄辈中有“之”字的共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等等。在中国古代,是有避讳文化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一般君主、尊亲的名字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起名、文章、谈话都要避讳,以示尊重。所以,子辈很少和父辈名中有重字。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很重视这些,“避讳至晋,渐臻严密”,王羲之不可能不知、不懂或不遵。那原因是什么?
  目前有几种说法:一种在清朝就有人研究过,说“之”字是助词,原本是二字作名,重在第一个字,胡适也提类似观点。有考证,如《晋书》卷六十九刘隗称“王籍之”,而《通典》卷六十引刘隗弹劾文则称“王籍”。王羲之的父辈及以上,似乎都是单名。另一种说法是陈寅恪所提,他认为琅琊王氏和天师道有关,天师道信徒多以“之”为名,代表其宗教信仰,这是可以不避讳的。类似的不用避讳的字还有“僧”、“法”、“道”等,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如今被普遍认可,但好像自“王羲之”这一辈才有“之”字,那就是说从他开始才信了天师道?显然没有这么一个记载。所以,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XGS_8694
  《姨母帖》,原件为唐代临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内容为: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XGS_8698
  《快雪时晴帖》,原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于是谁所书,现有争议,一说是王羲之原件,但也有认为是唐代临本。上有北宋时期大书法家赵孟頫跋: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
  它是公认的王羲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代表作,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内容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XGS_8700
  《丧乱、二谢、得示帖》,藏于日本皇室。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掠夺的,而是唐代时期传入的,据称也是唐代临本。
  《丧乱帖》内容: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二谢帖》内容: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得示帖》内容: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XGS_8702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