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

bb
  片名:八佰/The Eight Hundred(中国·2020)
  导演:管虎 主演:杜淳、王千源、张译、姜武、李晨、张俊一

  我们先简单阐述一下影片背景。背景是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一个多月后,中国国民党在上海主动发起了淞沪战役,后期陈诚说是要将日军的南北现场转移到东西方向,因为古往今来,近有清、古有元,由北向南攻者皆是胜了,这和中国的地形和经济中心分布有关。淞沪会战的结果是一场惨败,官方数字上,中国阵亡30多万士兵,上海失陷,而日军仅阵亡5万。
  在淞沪会战大势已去之时,蒋介石撤离上海,此时国际上的各国代表已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蒋介石希望在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上,不要有上海失陷,国军放弃抵抗的新闻,而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没有撤退,仍在上海城区进行着顽强抗战,好争取谈判筹码,或者博取同情而换取其他西方强国的介入调停。所以要求88师留守闸北,死守上海。而师长孙元良反对牺牲全师,只留下了420人,由团长谢晋元带领,保卫四行仓库,这就是电影主要情节的背景。

  一场战争,事关着生死性命,没有平白无故,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目的,无非战略意义和精神意义。显然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初只是战略意义,特意选了一个好地址,隔着一条河,对面是租界,可以让西方国家看着这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直播;而仓库旁又有油罐,足以让日军有所忌惮而不用重炮,还能多坚持些时间,争取最大利益。
  但最终结果,这个保卫战所达到的精神意义,超出了决策者最初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如今把这个故事搬上了屏幕最主要的原因。

  电影中,一条河屡次出境,名“苏州河”,河的一岸是死亡和绝望,另一岸是戏台和生活;一岸是枪林弹雨,另一岸则灯红酒绿。小湖北夜间望向河对岸,高楼大厦,熙熙攘攘,华灯初上,映衬着穿着摩登的女明星和靡靡之音,有一种恍惚间的穿越感。更严格得说,它们之间只间隔了一条宽53米的河,却一面是生,一面是死;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电影借着这个场景,其实也讽刺了租界里的国人,还未清醒过来,依旧得过且过,存有侥幸。今年疫情期间,数万的医生逆行武汉,印证了一个道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负重前行”。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敌人的留情,被中国五千年历史证明了并不现实,和平一定源于牺牲,美好的生活一定源于努力,没有平白无故的岁月静好。因为个人之间,凭着喜好和同情,能决定一些事,但上升到国家层面、民族层面、公司层面,靠的是利益最大化决定一件事,同情心并没有权重,我们应该同情太平而放弃一个业务?因为同情大地而退出一个市场?印度会处于同情而放弃边境争议?淞沪会战一个多月后,日军攻陷南京,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当然,电影的最终目的不是讽刺,而是表现他们后期的觉醒,开始放些纸牌做提示、开始摇旗呐喊、开始捐款捐物等。一旦国人觉醒,一旦国人团结起来,我们的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了,这个民族的韧性十足,足以保护自己。让他们觉醒,成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精神意义。
  虽然现在已是和平年代,不像抗战时期,动辄性命之忧,甚至毫无回旋余地。可依旧不乏一些大事小事面临着类似情境,比如接到一个不好谈判的案子,管理一个七零八落的部门,领导一个没有希望的机构或日暮西山,大势所弃的渠道,我们能不能放下抱怨,不思退路,然后向八佰一样打出自己的精神意义呢?

  对岸有人送物资,谢晋元团长说,那就送一面国旗吧,送旗的是个童子军,电影里是唐艺昕饰演,《甄嬛传》里的祺贵人。我知道有很多人理解不了他们为什么升旗,护旗,带来了那么大的牺牲,很悲壮。其实,我本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所经历的教育让我明白,那是爱国,但其实这不应是一个答案,意识形态并非人的本性,应在本性上寻找答案。常年的理赔谈判生涯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只想着去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去说服对方接受,而应站在双方的角度和认知上,去解释某个问题并达成一致。先说答案,升旗不升旗,其根本,有且只有一个,在于有没有抱定必死的决心。
  我大学曾偷学心理学,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当抱定必死决心时,会有寻找群体认同的本能冲动,而缩在一角避免引起他人注意,选择黑暗和安静的人,是抱有侥幸不死念头的人,那是求生本能。两者都是本能,都是客观存在,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管前者叫视死如归,称后者为贪生怕死。我们的教育把很多动作加上了主观偏好,区分出了褒义词和贬义词,后者自然被人嗤之以鼻,而前者由于常常用于各种宣传文稿、新闻报道,过度的曝光和美化,导致了新世纪初在网络非实名环境下,对褒义词的集体叛逆和抵触,冠以假清高、假正义,尤其在叛逆的年轻人中,甚至有了爱国不敢说,爱党不敢提。其实,不要被网络或各种言论所误导,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是建国初期,我们知道求生不可耻,是本能,不必苛责,但我们也应该确定为集体、民族、国家而放弃求生本能,是英雄,我们不苛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但应该给与英雄足够的尊重和颂扬。但作为党员,是有更高要求的,我们每个人入党时都发过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大义前,能选择放弃求生本能,这是对党员的要求,要能舍生取义,这样的人才能护住我们的家人和民族。

  有人说,视死如归,咬咬牙就可以,是不用平时做什么准备的。而我看完电影,我是反思的,若终有一死,换作我们在场,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大局观想到升旗?是否能放下对河另一岸的人们的抱怨和偏见而想到并选择把这个集体唤醒?而不是只顾着留封遗书写下鸡毛琐事,这无疑靠得是自身素养,这是一种能力,要是不断学习和提升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哪怕不必面临生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当然,最好的战争片,该是反战的。我看了很多电影,《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内核都是反战,都是在谈人性,那的确都是伟大的经典的电影,毫不夸张的说,注定比《八佰》更伟大。当有一天,我们的电影所表达的观点不被国家意识形态所束缚,不被爱国情怀所绑架,我们不是谈论战争里如何消灭敌人,而是思考如何警示世界不要有战争时,我们的电影就会超越民族,才能走出国门到更大的舞台。
  但目前,分析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处境,要回到党员的主题教育,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这个民族所面临的形势是复兴,而在这个过程中将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阻碍,今年的中美、中印,甚至台湾问题,都在告诉我们,我们长期以来,甚至将来一个长期,所面临的都是被迫战争,这和西方国家面临的主动战争不同。我们要反战,更不能惧战,而后者是我们的主要矛盾。
  片中有一幕,日军企图在四行仓库墙根埋炸药,国军投放手榴弹,这时日军改用钢板护住上方,手榴弹已经无可奈何。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年轻的士兵抱着炸弹从楼上跳了下去,留下了一块布,用血写着“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个士兵叫陈树生。接下来,一个士兵接着一个士兵,报着自己的名字和家乡,捆满手榴弹往下跳,视死如归。那时全场静默,是最感动我的时刻。姚晨扮演的何香凝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是啊,当我们面临生死的时候,能够不惧站,能够舍生取义时,我们就不必面临战争了,这是党员要有的决心。

  舍生取义已属不易,而舍生求辱则更难。英方因担心日方做出不计后果的动作,要求蒋介石撤出四行仓库的守军,这对于谢晋元来说,是个难题。留守,可能成为众人皆知的英雄,悲壮人生,辉煌谢幕;而撤退,则可能成为阶下囚,被折磨而亡。可撤退是军令,选择了自己痛快后,那四行仓库的事迹将不会出现在官方宣传中,没有人去宣传违背军令的队伍,那它的精神意义就没有办法再上一个台阶。
  电影最后的画面是士兵撤出仓库,在桥上牺牲了很多人,而之后的情节电影没有播出,我们如今已知道,他们被英方缴械,关在孤军营,后来上海沦陷后成了日军战俘,而谢晋元在36岁牺牲于战俘营,其他人还被送到东南亚当劳工,饱受折磨。而他们的故事在转年的1938年,便传遍了国内和国际,还拍成了电影,激励了很多很多国人。所以,谢晋元是伟大的,做了我们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舍去的也不仅仅是求生本能,还舍去了精神层面的更多。这是我们要认知到的,只有认知到、理解到,才知道我们自身差距何处。

  在和平年代,生死层面的抉择已不多,大多数人终究只是沧海一粟,能铭记入史的,毕竟凤毛麟角。但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日常职责里,其实无时不刻有着类似抉择。比如昨天在昆泰反思,结束到家已很晚,想着今天要开个会,本来有个稿子,很简单,十分钟就可以念完结束,但我关掉网络,闷在书房,憋了三个多小时,写了这篇稿子,就是想着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再提炼一下。我们很多人都有不少想法,但不善总结和提炼,话到嘴边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不出层次,其实就是少这么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其次,党员的思想会很容易形式化,如何在这种会议中增加些新的思考,如何能对大家有所切实的帮助,总去想着在我们履行的各项职责之内,添加些精神层面的意义,就有了这篇稿子。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一个分享稿,整理一下留存。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