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只是喜欢寺庙这类建筑,但时间久了,去的多了,确实开始喜欢上了其背后的丰富内涵。信仰一词的定义,我不敢妄断,也谈不上有无信仰,只明了喜欢里面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对这个世界的另外一种看法。但听得故事多了,才发现它们并不相同,甚至会有矛盾,即使都是佛教,都是大雄宝殿里坐着同一个人,原因?

  佛教兴起于印度,汉代时传入中国。初期时大家并不了解佛的真正意义,而是把他当做一种类似于对神仙的迷信,如同我们看到的明代小说《西游记》。佛陀都是”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的神仙。
  所以很多人信佛,是和中国道教的长生不老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只是对其超自然能力的迷信,并不是对佛教教义的信仰。又如,佛教提倡出家要斩断红尘,这和中国传宗接代的观念相违背,是大不孝,很难被接受。故佛教要扎根这块土地,就要融合本土的好恶倾向,与印度有所不同。
  况且,佛教在发展中,于印度也形成了多个分支,多方教义,传入中国后,再受传统观念、经济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自然而然同样有了不同的侧重、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不同宗派,即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为汉传大乘佛法的主干形态。

  这是我读这本书,这套书的主要原因。


  佛教与中国文化逐渐融合在一起,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最典型的便是禅宗。
  中国禅宗的起点,是达摩,即菩提达摩。其出生于印度南部,南朝时期来到中国,一苇渡江到了嵩山,面壁修行九年,被尊为禅宗初祖。但禅宗的实际开创者,是慧能大师,为禅宗六祖。其发源地是广东韶山的南华寺,今年年初刚去过。

  有个故事,是禅宗五祖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听罢,便改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这更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本意,所以五祖传其衣法。
  慧能后为南禅,在南华寺;神秀为北禅,在少林寺,经过发展,南禅逐渐取代了北禅,这是后话。原因并非这两个人的差距有多大,而是他们的理念被世人的接受程度,还有后继弟子的弘法本领,南禅都占了上风。
  神秀本是很牛,书中未提。他在湖北玉泉寺大开禅法,四海僧众闻风而至,声誉极高。武则天曾专门派使,恭迎其至洛阳,后又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岁九十。中宗即位后,更是器重,盛极一时,时称其“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圆寂后,被皇帝赐谥“大通禅师”。

  禅宗认为,世人自性本来清净,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如此。清净佛性是本无差别的,但却由于执着于外境、执着于诸般事物,而被妄念所蒙盖。云“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谈及人人皆有佛性,一旦拨得云开,便可“一悟即至佛地”。
  禅宗还讲究自性自度,慧能说“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这与我们时常讲到的普度众生不同,尤其很多人所深信的观音菩萨的职能,这是不同宗派的不同理解。禅宗讲,众生要成佛,则必须向自性之内努力,而不能向身外寻求,是将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众生,自己度化过来,方能风吹云散,上下俱明。“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很喜欢这一句,道出了本意。

  喜欢禅宗,便读得认真了些。如今中土的寺庙,已经非禅即净,且基本禅净合流。
  净土宗,“南无阿弥陀佛”,便是代表,这是净土宗的六字名号。本意“归命无量寿觉”,意思是归敬于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就是愿意前往西方净土。所以,其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
  佛教里,世界可在空间上分为三部分: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还有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有很多烦恼贪念诸多劫难的世界,东方和西方世界是大家所向往的。
  净土宗,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它是死后的世界,是西方净土。教义说,“闻我名号”,弥勒佛与诸菩萨会来迎接到极乐世界。所以,他们用念佛号的方式进行修行。

  华夏文库的一套书,确实还不错。买了一部分,没有买全,先慢慢看着。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