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3)

  为何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这要从一个韩国人说起。虽然韩国人喜欢把很多东西都说成是自己的,但在这个事情上,他们也许碰巧对了。地藏菩萨在佛教盛行的印度并没有多少信奉者,在中国却成了四大菩萨之一,这也和古新罗国(今韩国)的王室贵族,金乔觉密不可分。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正值中国的盛唐,佛典的大规模翻译基本结束,佛教的发展空前繁荣。在内,寺院林立,礼僧敬佛;在外,求同存异,包容开明,这种氛围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僧人来华求法,24岁的金乔觉便是其中之一。他带着神犬谛听,渡海而至,栖于九华山。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99岁的金乔觉圆寂,肉身被置于函中,三年后依旧“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见此情景大奇,根据佛经所述,认定其为地藏菩萨化身,尊称“金地藏”。从此,地藏菩萨与九华山名声大振,在国内渐渐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并称。


  10:43 从天台峰下降到谷底。
  过龙溪河,有几座小寺。青瓦、黄墙、绿树、白云。一幅世外桃源景象。


  10:59 回香阁

  爬山至顶,前行,见有一寺,直接往右,差点走过,发觉越来越远,遂折回。
  至山门,有三座影壁,内容均与观音相关。此为正面的千手千眼观音,外八字扇形结构,刻有《大悲心陀罗尼》。两侧分别为“漂海观音”,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紫竹林观音”,刻百福百寿图。


  沿台阶而上,有万佛塔,建于2004年,全部由黄铜铸成,七层,三十三米高。
  登塔要收费,但由于是新建筑,兴趣不大,故舍弃。


  塔下有影壁,刻着“药师海会”图。


  下台阶,至寺庙。
  回香阁,原名“华严庵”、“华严禅寺”,始建于明。由于古往今来,去天台朝拜的香客回程时,大多经过此处烧回头香,表示朝拜结束。故在清初,易其名为“回香阁”,沿用至今。

  原建筑已毁于咸丰年间兵火,现存华严宝殿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重檐歇山顶。


  11:23 飞弘桥。
  上有六角亭,书“东崖禅寺”四字。据说天晴时,可以在桥上看到长江。


  相传,唐初,金地藏来九华山修行,居东崖洞,常常在洞旁岩石上晏坐诵经。明正德年间,有僧人于此建“晏坐堂”,以示纪念。万历年间,改为“东崖精舍”,明末再次扩建,始成规模。民国初年,修建僧寮,可容数百人,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
  1920年,另建东崖下院。上院主佛事,集法会,下院接纳十方僧侣。1933年,上院毁于火灾。1940年,下院毁于兵火。多舛的命运,基本代表了九华山绝大多数的寺庙。整个游览途中,很多寺庙的佛像依旧挤在同一个屋子里,等待着重建或重修。

  现在重修后的东崖寺。


  继续前行,路边有提示,注意小猴子。


  11:45 百岁宫。
  始建于明初,初名“摘星庵”。与祗园寺、东崖寺、甘露寺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

  万历年间,有五台山僧人云游至此,名海玉,字无瑕。以野果和山泉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耗时二十余年,抄写完毕八十一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现依旧保存完好,为国家一级文物。

  无瑕法师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圆寂,享年126岁(网上介绍110岁,但庙里碑刻126岁),世称“百岁公”。其在圆寂前嘱咐弟子将其封入缸中,待三年后开启。
  三年后,恰逢有钦差进山拜佛,夜间霞光炫目,从天而降,落在了百岁宫处。钦差不知所然,遂打听原委,而后与弟子一同开缸视之。只见无瑕法师结跏趺坐,肉身完好,大惊为奇。钦差回京后奏闻朝廷,天下皆知。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虽然明帝国已经疲惫不堪,但还抽出了工夫,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同年,无瑕弟子于此处建佛殿,易庵为寺,名“万年禅寺”,又名“百岁宫”。
  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百岁宫毁于大火,而后重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毁于兵火,而后又重建。之后仍有几次大难,包括文革,万幸,无瑕法师的肉身依旧完好。

  肉身殿外的匾额,“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为时任大总统黎元洪所书。黎元洪挺爱留字,尤其喜欢把之前清朝皇帝的匾额替换掉,挺高调。


  无法拍照,但亲眼目睹了无瑕肉身之后,不得不称奇。其头部较成人稍小,身体消瘦,仅如十来岁孩童。肉身外面贴金,戴着宝冠,披着红色袈裟,虽已置于空气中将近四百年历史,但依旧不腐不烂,端坐莲台。
  导游介绍,文革期间,寺庙为保护无瑕法师肉身不受破坏,将其埋入地窖十余年。当时部分地方的贴金已经剥落,但肉身依旧不腐,保存完好,实属惊奇。

  说到肉身菩萨,多见于九华山,已成为一大奇迹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秘标签。
  据称,在高僧圆寂之后,一般先将遗体擦洗干净,然后盘腿置于缸中,周围塞满木炭,直至颈部,头部位置则搁放石灰包,合盖密封。不论木炭还是石灰,都起到了脱水、干燥之用。在此过程中,一旦遗体腐烂出现异味,便将缸底部事先预留的一个孔打开,引燃木炭,火化遗体。只有极少数情况,三年后开缸时,现不腐的肉身菩萨,可谓万里挑一。此后,会依次在身上妆漆与金粉,保证了与空气隔绝。
  外界条件和操作工艺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有自身的修行、生活习惯、饮食构成等,如很多高僧常年饮食简单,不仅素食,且食不果腹,身体的脂肪含量本身就极低,容易脱水形成不腐之身。而且在圆寂日期将至时,他们一般会有预知,便不再进水进食,也保证了肠胃干净。

  九华山的肉身,有记录的应有十余个,但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五个,实在不忍去想当时的画面和那个年代人们源于无知、偏执和狂热的“无畏”。随着去的地方越来越多,才发现这场灾难对于整个国家文物古迹的破坏,远超所能想象。

  寺内还有财神殿、五百罗汉堂,这让人想起了武汉的归元寺,但缺少了些历史沉淀感。


  雨已经很大,于财神殿避雨一会,但因时间较赶,还是决定冒雨而出了。

  12:28 下山,至祗园寺。


  12:40 旃檀禅林,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
  1886年,重修华严宝殿;1992年,重建大悲殿;1998年,新建大愿宝殿。这次路过时依旧在施工,过于新,少了些底蕴。但雕刻却很精致,甚至部分梁枋,也是雕刻,不像很多仿古建筑那样偷懒,挺让人刮目。此为华严宝殿。


  此为大悲殿,乍看起来还挺不错,但斗拱部分偷懒过于明显,成了败笔,导致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一落千丈,山寨的标签被顷刻间贴满。


  12:48 上禅堂,始建于明,原名“景德堂”,现存建筑为清末徽派建筑风格。

  12:56 月身宝殿

  月身,即“肉身”,金地藏的肉身塔便在此处,故为九华山最精华最神圣之处。
  其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明万历年间由朝廷赐银重修,并赐匾“护国肉身宝塔”。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大部分殿宇被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又遭山洪,之后重建,并陆续增加了建筑,至今之模样。
  其中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所书地藏菩萨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亦是黎元洪所书。


  大殿,重檐歇山顶,上覆铁瓦。殿内有木塔,高17米,七层八面,每面均有佛龛,其内有地藏菩萨雕像,共56座。木塔之内还有三层石塔,金地藏的肉身便在其中,只是不得见。可顺时针绕行三圈,以示觐拜。
  殿前石狮的造型很有意思,为清光绪年间文物。


  钟鼓楼。


  13:13 开始往回走。
  时雨时晴的天气,几分钟前还烟雨朦胧,见不及数米,转眼间就有可能风起雾散。所以虽然着急赶时间,但还是等到了天晴,拍张照片。

  肉身宝殿外栏杆上的狮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让人怀念的小狮子。


  因金地藏的肉身塔曾现“圆光”,故此处被名为“神光岭”。于高处,俯瞰云雾笼罩的九华街。


  按照地图寻找化城寺,美丽的街巷,青砖、粉墙、马头墙,典型的徽派建筑。


  13:37 化城寺

  实在没有想到化城寺是这个模样,所以第一次路过时,虽然看到了放生池有些疑惑,但也没有在意。导致转了一圈回来时才确认,这个便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总丛林。
  化城寺,始建于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最初是由天竺僧人杯渡在此立庵,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唐至德年间(公元757年)改建,易名“化城寺”,至今。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乔觉圆寂,因其被视为地藏菩萨化身,遂将化城寺辟为了地藏道场。如今为九华山佛教文物展览馆。


  化城寺曾在历史上遭遇多次火灾,现存殿宇多为清光绪年间重建,仅藏经楼为明代宣德年间建筑。1968年,文革期间,全寺佛像被毁。
  现今又在重修,看看施工现场?


  尽量拍得美化一些吧,中间为地藏的坐骑谛听。


  寺前的月牙形莲池,为放生池。



  放生池前的广场上,有一口井,井前有塔基,为娘娘塔遗址。
  地藏菩萨在佛教里,特别重孝,在中国的传说中,也有类似情节。相传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时,其年迈的母亲思儿心切,便渡海而来。母子相见后,抱头痛哭三天三夜,竟然哭瞎了双眼。金地藏便每日取泉水给母亲清洗双眼,终不负有心之人,眼睛复明。故人们将此泉称之“明眼泉”,并在其旁立塔纪念,名“娘娘塔”。


  结束九华山之旅,先回合肥,然后转天再去宜昌。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九华山(3)》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