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景区内过天生桥后,走几步便是天星洞的入口了。期间曾一直担心不小心错过,中途还停了几次,后来才发现是景区内的地图标识误导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评选过中国最美丽的溶洞,前两名分别是织金洞和芙蓉洞,一个在贵州织金,一个在重庆武隆,似乎都是几乎到了门口而未进去,抱憾错过。织金洞到贵阳无非百十多公里,只可惜这次时间不够。去年也曾去了重庆多次,武隆和大足石刻却始终无缘。

  天星洞很美,属一个意外收获。虽说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虽说这里基本上山山有洞,但也没能料想到在这里遇见个如此惊喜。
  置身洞中,撇开了外面的酷暑,凉爽宜人,美景相伴,倒也心无了旁骛。四周是绚丽的灯光和多姿的钟乳石,除去黑色倒也无了旁物叨扰,奇景环绕,满目琳琅,围着中间这根“擎天柱”所成别番洞天,那种震撼是相机所远远表现不出的。如此看来,只有多出去走走,才能真正地感受大自然百般瑰丽。


  一个并不是很显眼的洞口,途中也没有特别的标识,很容易就错过。
  门口是个简单的铁栏门,略显简朴,同伴快走几步上前,旁边一坐:收费。


  进洞后首先发现的便是石葡萄,这里的形态、姿态比较形象和完整。
  本身学化学的,对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并不陌生。首先,这里的石头大多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有溶解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雨水渗过来时,它们会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液,这个便是石灰岩的溶解过程,也是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主要化学解释,溶洞、地下河、峰丛、峰林,莫不如此。
  当此溶液滴下时,水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碳酸氢钙溶液发生可逆反应,再次生成碳酸钙固体而析出,日积月累,便是钟乳石了。它会随着水滴地滴下而成长增大,但毕竟水滴中的含量极微,故成长速度极慢,每十年仅以毫米记。

  若水滴被溅到了周围石壁上,黏附时也会有固体析出,久之成为“石葡萄”。


  这么高的钟乳石,需要多少万年才能形成,如此的毅力也只有,也只能大自然才会有。春秋战国、唐宋明清,多少悲观离合,多少阴晴圆缺,你来我往的庙堂,泣天恸地的爱恨,放到此处也不过半米有余而已。
  如此不规则的外表,受洞内风向、温度,或者洞内水面高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方能成如此杰作。如今作为景区对外开放后,它的成长环境是肯定要受影响的了,但这个影响若不是恶意破坏,也未必便是件坏事。







  水滴滴下时,上方同样会有碳酸钙固体析出,会在水滴滴下的位置逐渐生长,亦成钟乳石。只不过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水滴大多从最低处低落,故上方的钟乳石形状较单一、较尖,不像下方因风向的变化或者位置偏移而易改变生长方向,甚至水流速度、温度等变化均可改变其生长形状,而多姿多彩。
  若是要具体细分分的话,从上往下生长的叫石钟乳,从下往上生长的名石笋,上下相连的称石柱,这些统称为钟乳石。




  若水流沿着岩壁留下,大概可以成此形状,称作石幔。



  灯光若搭配水,效果自然会大大加强,溶洞里再也合适不过。




  尤其波澜不兴的水面,似镜如鉴,倒影着实美丽。


  相机始终没有调好,若使得暗处的脸庞突出,往往会导致背景过亮。而开闪光,则易丢了背景灯光细节。似乎是闪光灯模式的问题,最近在想着如何解决,争取今后有所改善。

  快要出洞时,众多美景乍然而现,像是最后的一顿盛宴,使人不愿离去。




, , , , ,
Trackback

only 1 comment untill now

  1. 照片挺美,实景更美吧。

    [回复]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