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牗之艺

  凿户牗以为室,户者门也,牗者窗也。

  在旅游中,对于门窗,尤其窗,往往是忽略的。就拿刚去过的孔府,大堂二堂是什么样的门,什么样的窗,确实没有在意,也想不出什么印象。
  读过《户牗之艺》后,才发现这里面大有学问。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气候、不同的建筑功能、不同的物产原料、不同的世俗审美、不同的工艺技术、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名族文化,都造就了建筑之上的多样性,反应在门窗上,各有所别。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错过了那么多并未在意的美好。

  看书之时,翻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古建筑,如古庙宫殿园林之类,发现很多门窗或精致美丽,或简洁实用,系统地比较起来,确实为一道美丽风景。但更多的时候,是在照相时忽略掉的。看来以后出去玩,都要打开广角拍一张全景,不知道今后又看到了哪个部分。

  这是华润雪花啤酒赞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策划,楼庆西主笔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之一,这是看的第二本。


  最近几天无所事事,偶尔傍晚出去溜达溜达,想找找实例,但几无所得。
  中国的建筑,大多是首先具备物质功能,其次才是艺术功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其外观造型装饰的艺术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工艺和材料的进步,建筑的材质和样式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这些体现在住宅的门窗上,尤为明显。所以留存下来的古物较之房屋又少了又少。
  如今,像一些发达城市、省会城市,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建筑样式地变化相对较快。我们看到的房屋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有很大差别,木质门窗早已经历了铁、铝合金、高分子材料几次变化,无非短短几十年。
  在武汉内转了转,门装基本千篇一律,至于雕刻、花纹早已不见,现代社会追求的是实用至上,讲究的只有面积,况且房产商在此方面的闲情逸致并不多。
  现代社会的技术发达到盖一层楼只用一天时间,反倒不知留出一天精雕细琢。而古人盖一平房用一个月,却懂得勾画出线条灵动。

  与城市不同,在很多偏僻的地方,那些老建筑,老传统依旧还在。这让我想起了农村老家的一个普通木柜,那是八十年代时请木匠做的,然后又请村里一位老画家绘制了图案,画着喜鹊和梅花。那成为我小时候爱上画画的起因,也是我临摹的第一幅。不知木柜如今是否仍在,下次回老家要拍一下,这都是挺美好的回忆,值得炫耀。

  本书分六章,其中门窗发展及形制、门窗文化一启一合两章相对来说较不错,知识性较多。其他如宫殿门窗、庙堂门窗、住宅门窗、园林建筑门窗多是具体实例的罗列,以欣赏为主。

  书很受用,学了不少知识,喜欢这个系列。

Trackback

3 comments untill now

  1. 我对你的文章写了篇有深度的评论,希望能交流一下。

  2. 期待你的大论哈

  3. 应该是本不错的好书,到书店看看。。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