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 10月8日
墨脱回来,好好休息,大睡一觉,十点起床。老婆的脚肿起很高,凉鞋瘦得穿不下,只得又买了双拖鞋。配上深色厚袜子和长裤,在这个个性张扬的年代,走在路上还真不容易发觉。脚肿应该是连续几天坐车的缘故,今天活动一下,明天一天差不多就完全消肿了。
今天的行程比较简单,先去订好珠峰条线的越野车,然后去色拉寺,然后坐在寺庙里看辩经,晒太阳,然后晚上早点回来,买些零食,在酒店里抱窝。
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全称“色拉大乘洲”,与甘丹寺、哲蚌寺合成三大寺。由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于明朝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始建,至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方成。
释迦益西,便是大慈法王,为宗喀巴比较有名的弟子之一。其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曾代表宗喀巴进京觐见皇帝,并获得了封赏,封号“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而部分赏物,便成了修建色拉寺的资粮。之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其再次进京,朱瞻基给了他一个更给力的封号,“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亦称“大慈法王”。 次年返藏途中,已84岁高龄的他行至青海时圆寂,为促进藏传佛教与内地交流最有力的人。
另外,看到有些地方说宗喀巴派去的弟子是绛钦却杰,开始还以为某些网站搞错了。后来查阅新买的一本书《西藏佛教》,发现绛钦却杰是大慈法王在藏语里的意译,指同一个人。
之前提到藏传佛教,还能侃侃而谈。可最近看了一些书后,感触颇深,倒不知写些什么了。
色拉寺的建筑主要包括一个错钦大殿,三个扎仓及29个康村。门票50元,据说再过几天便是淡季票了,可惜等不到。
进门处的转经筒。
麦扎仓,始建于1419年,后来殿堂遭遇雷击,于1761年重建。
措钦大殿,目前寺内最大的建筑,由108跟柱子支撑,于1710年修成。举行仪式时,这里可同时容纳8000名僧人。
辩经是每日的下午三点开始,还有差不多半个小时时间,于是路过辩经场往西,先找吉扎仓。这里的路弯弯绕绕,找一个殿是不容易的,而且大部分殿名都是音译,即使门票和路标上,字都不一样。
吉扎仓,是色拉寺里最大的扎仓,面积仅次于错钦大殿。其内有马头金刚,需要排很长的队,但依旧仅能看到一小部分。当地人都把头伸进那个神像所在石窟的偏下部分的一个小洞里磕头。
大殿金顶,上有忙碌的工人。这个时节,大雪未来,所以好多寺庙都在装修,会导致很多殿无法参观。
出来后赶往辩经场。
辩经,其实就是一个僧人们之间的讨论会,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类似于辩论,只不过他们更加激烈。坐地者回答,站立者提问,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一问众答。站立者的身体可以不断地做出各种挑衅动作,来增加自己的气势,如击掌、剁腿、甩动佛珠等。
色拉寺的辩经很有名,所以游人、观众也多。因为僧人们用的都是藏语,所以,我想其他人也听不懂吧。主要还是感受。
据说色拉寺的山上有天葬台,我们纠结着看了半天,用200mm照了一遍,然后不断放大放大放大地查看,能看到个台子就好。后来司机师傅说,是不可能看到的。为了尊重当地习俗,政府也不允许游人观看了。
阿巴扎仓,是色拉寺的密宗扎仓,建成时为错钦大殿,直至现在的错钦大殿建成,而后改为了扎仓。
门票背后的地图上标着密宗院,结果把那片转了个遍,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密宗院指的便是阿巴扎仓。也好,倒是把寺庙多看了看。
庙里有很多康村,那是僧人的起居地。暖暖的阳光下发呆时,有两只友善的小狗跑了过来,嬉戏着。一僧人路过,一只随了过去,看上去简单而平和。
能有一片阳光,放下了纷纷扰扰,真正的平静,成为这些年来最享受的时刻,那我们的忙忙碌碌又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追求缘于我们的社会性,被认可、被尊重、被幸福,放不下便逃不开,也许便是其一。
一人,一人;一人,一影。
回到住处尚早,加上拉萨要八点后太阳才落山,所以就像下午的感觉。去超市买些后几天去珠峰用的干粮,然后又买了些水果和零食,回宾馆,看电视、抱窝。
好好锻炼身体,明年打算也去一次
话说,高反和身体素质关系不大。
@xiaogs, 话说,身体素质越好,高反越严重的说。。。
照片好美啊
片子都很有感觉嘛,最后一张可以去参赛了呵呵,背景在有些意境就完美了
自娱自乐罢了,还没有那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