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能看到的,中国应该有三个故宫,南京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前两个已经都去过,只剩下这最后一座。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在入关前所建,是清朝的奠基之地。
1616年,女真族建州部的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于今辽宁省新宾境内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史称“大金”。
1621年,其进占辽沈地区。
1625年,由辽阳迁都中卫城,并在沈阳城中始建皇宫。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继续修建。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国号“大清”,改族名“满洲”。
1644年,清政府迁都北京,这里随即成了陪都和行宫,但仍在继续扩建。
其有古建筑百余座,占地达6万平方米,从规制上看,有较明显的东西中三路:东路以努尔哈赤始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中路以皇太极时的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为主;西路则以乾隆时增建的文溯阁和戏台为主。乾隆增建时,还在中路西侧建了行宫和太庙。门票50元。
如今,作为我国仅存的两座古代皇宫建筑群之一,已历经沧桑。
沈阳故宫以鲜明的满族特色著称,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打车至故宫的西侧路,旁边便是刘老根大舞台。
故宫门前南侧是沈阳路,有两座牌坊,名武功坊、文德坊。今天阴天,还不时地下雨,所以比较不利于拍照。
从三路中的西路旁门进去,乍看并不怎么宏伟,与北京的故宫更有天壤之别,仅仅较一般寺庙稍大些而已。没有高大宽厚的院墙,没有昂首挺胸的石狮,甚至连一个讲些排场的大门都拿不出,可能当时的国力太过微弱,倾国之力也奢侈不起来;或是那时的防御功能考虑得并不怎么太过重要;又或是游牧民族的特性,反正迁都常事,有理由就换,没必要太下成本;再或是,知道早晚要入关,何必在这浪费呢。
想想同时期的北京,繁华宫殿掩盖下的腐败贪污与勾心斗角,大清能最终统一华夏,自是有道理。
过戏台、嘉荫堂,然后是文溯阁,其名取周诗“溯涧求本”之意。外观两层,而其内则为三层,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用于储存四库全书。
文溯阁的样式算是个例外,其内存书,故房屋取绿色,占五行之“水”意,中国的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如斯。
除此之外,故宫内的大多数建筑均为红黄两色,斑驳相叠,沧桑尽显,甚至看房顶,会让人想起小学二年级开始背的一首唐诗:城春草木深。如西路文溯阁后的仰熙斋和九间殿,杂草映着背后的繁华,隔了几个世纪。
故宫最北侧,有小花园,靠着廊房,有些小商品店。
其北门为后宰门,遥远而熟悉的名字,想起了南京的那段生活。
故宫中路的特点是“宫高殿低”,居住的部分位于高台之上,可以俯瞰朝政区域,这源于满族人喜居于台岗之上的生活习惯,如今已经“仅此一处”了。
清宁宫,建于1627年,是盛京皇宫中宫。东稍间为皇太极与皇后的寝宫,西四间为宫廷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和皇帝的宴客之所。清迁都之后,这里仍为祭祀之所。
凤凰楼,为当时皇宫内,乃至沈阳城内的最高建筑。建于1627年,是皇帝后妃便宴与读书之处。
“凤楼晓日”为盛京八景之一。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皇帝上朝办公的地儿。从外面看,三个字:挺简朴。不过那是相当得重要啊,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的盛典,便在此举行。
这龙座太像故宫的了,难道艺术家的头脑是相通的?要不就是当时山寨明朝的了。
屋檐下的龙,龙首探出檐外,龙尾直刺屋内,很有帝王气魄。作为一种比较高贵的动物,在这种地方,从事这种体力劳动,确实很少见。
不得不承认,在那个年代,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这种雕刻应堪称极品了。
东路是由努尔哈赤最先修建,主要建筑为大政殿,其最初称为大衙门,又改名笃恭殿,后定名大政殿。现已成为这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曾用于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军队凯旋等各种大典,顺治便于此登基。
东路广场上,还有十王亭,在大政殿两侧依次展开,稍成“外八字”,对外无限延伸,代表江山万代、源远流长。这11座建筑仿照八旗行军帐殿的布局,由11顶帐篷演化而来,只不过一个流动,一个固定,最终形成满族特色的一种建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