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南京,住在紫金山脚下,从屋内的窗户望去,便可见高高的城墙。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大。无聊的时候喜欢绕着城墙走走,起初只是在钟山、玄武湖附近随意地逛,到后来便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如今已沿着它徒步走过了一圈。20多公里的明城墙千姿百态,随手留下了点照片,整理出来,也算是一个笔记吧。
南京城墙是明代的开山皇帝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从公元1366年开始,历经21载,动用几十万劳力修建而成的。如此的规模不仅反映了雄心更体现了实力。其时,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构成,外廓墙长达60公里。在经历600年风雨后,现仅存京城墙,也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城墙。它东靠紫金山,西据石头城,南凭秦淮河,北控玄武湖,原长33.676公里,现存21.351公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墙。
南京城墙很高,比我所见西安、平遥的城墙都高。有那么一个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
根据官方的数据,城墙高度在14-21米间,城基宽约14米,顶部宽约4-9米。大部分墙体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条石为基础,再用砖砌内外两层,内层填充碎砖、砾石、黄土后层层夯实,之后在砖缝间浇灌黏着力很强的“夹浆”,终使其屹立六百年而不倒。
明城墙的砖有大有小,所处地段不同略有不同,可能和建造的时间、战略的重要性有关。平均约40厘米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每块砖上均有字刻,用以记录烧制砖块的州府及工匠信息。据说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倘若有豆腐渣工程出现,便依此治罪。几百年后,这些文字倒也无心插柳成了荫,对研究明城墙的历史和建造过程帮助甚大。不过貌似这个砖并不怎么“值钱”,至少没怎么受到重视,随处可见也随手可拿,中山门附近的转头被仍的到处都是,明故宫里更是拿它砌起了花池,大部分都已破碎。
找到两张地图,一为明城墙原貌,一为现状:
在中国历史上,古都城墙多为方形或矩形,而南京城墙一反常态,形状十分复杂,说法不一。粽子、扇子、宝葫芦各种说法都有,还有人说其像朱元璋头像,不过偶还是比较赞同杨国庆在《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中的说法,其指出:
“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是道家堪舆之术”及“明南京城墙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之聚合”的观点。刘基所“卜”,与其说是朱元璋沿袭中国古代择都建宫占卜的旧制,莫如说是朱元璋的“皇权”思想与中国数千年“相天察地”营造城垣,以及元末明初道教文化大背景在南京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下“融合”的产物。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杨国庆所著《南京城墙志》一书。
还有一张,水路图比较清晰的。
准备徒步一圈。
南京的明城墙 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