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有说是孙武的后代。但陈寿用了“孤微发迹”四字说明他的出身并不大好。不过在名义上,他却成了吴国的第一个皇帝。
  生于公元155年,亡于公元191年,直到他死的时候,很多三国英雄才刚刚登上舞台,三国的精彩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三国志》上关于他的第一个记载是在十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坐船去钱塘,正好遇到海贼抢劫,在岸上分赃。其他行船都止住不敢前,唯独孙坚操刀上岸,用手东西比划,并做指挥人包围海贼的样子,海贼信以为真的官兵来了,放下脏物便逃。孙坚追上,斩杀一人,还。因此而名声大震,被召为代理郡尉。

  公元172年,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造反,自称阳明皇帝。并和他的儿子许韶煽动周围县郡,加入者数以万计。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招募千馀士兵,与州郡官兵一起讨伐,破之。这一年,刺史藏旻向朝廷替孙坚请功,被任命为盐渎县丞。
  后又被任命为盱眙县丞、下邳县丞。
  在会稽平乱,有得有失,认识了朱儁,一个日后提拔孙坚,让其有出头之日的人,也得罪了会稽的大户周家,为以后埋下隐患。

  《三国志孙破虏吴夫人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
  按照这样的记载,孙坚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他和自己的手下恐怕也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甚至也难免会有打家劫舍之类的问题。以致孙竟有了“轻狡”之名。这个婚姻是一个强拧的瓜,不过果实却相当不错。

  《江表传》里的记载是不错的:“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这些好事少年后来就成了孙坚起家的一部分资本。

  十多年过去了,终于在公元184年,有了英雄的用武之地。当时张角在魏郡起义,天下响应,所到之处焚烧郡府,处死官吏。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镇压。朱儁上表朝廷任孙坚为佐军司马,孙坚乡里少年皆愿从之,又招募精兵,合计千人,出发。

  这段时间内,有些零碎的记载:
  《吴书》:有次打仗,孙坚乘胜追击,孤军深入,结果受伤坠马。当时军士分散没有人发现他,幸好后来孙坚的战马跑回营地,有人便随马而来,这才找到他。养了十几天,伤势稍好转,又奔赴战场。
  汝、颖的黄巾军失利,逃至宛城,固守。孙坚勇当一面,亲冒矢石,登城墙先入。手下士兵受到如此鼓舞,一鼓作气,拿下了宛城。朱儁将此事上报朝廷,封孙坚为别部司马。

  说到这里,对孙坚大体上有个初步印象了。他很勇猛,打了一些胜仗,但,是依靠什么打胜的呢?不要命,而非依靠战略战术。至此还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以目前的样子来看,一名猛将而已。况且他所面对的都是一些农民起义,乌合之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总是感觉这个人物不好写,所以一直没有开始。因为在《三国志》上关于他的记载太少了,很难从发生在他身上的点点滴滴来挖掘这个人物,而《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又歪曲了他的形象,成了一个脑后有反骨,且被诸葛亮向来怀疑的武将…

  我们从《三国志》出发,看看正史上的记载:
  魏延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随军而去,因数有战功而被封为牙门将军。后来刘备夺取汉中,自称汉中王,而他自己又要回成都,所以需要一个大将来镇守汉中。他选择了魏延。

  当时汉中刚刚拿下,北面就是曹操,魏强蜀弱,人民和军心都不是很稳定。况且汉中这个地方不管对曹操来说,还是对于刘备来说都是军事要地。所以需要一员能让大家心服也要让刘备放心的大将。
  此时的关羽守着另一个军事重地荆州,所以大家都认为刘备必定会选择张飞。《三国志》上说:“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可刘备却选择了魏延,一个在当时并不是很热门的人,这从“众人皆惊”的反应可以看出来。放心的将汉中交给魏延,也说明了刘备对于魏延的重视程度和放心,是否也可以从侧面看出魏延的能力呢?是否也对于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始终怀疑反驳呢?
  刘备在大会群臣的时候问:“你以后该怎么办呢?”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据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何其壮哉!这样豪爽的话能有几人说出做到?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魏延守的确实不错。

  其后又被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为督亭侯,五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封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派遣魏延西征羌人,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战于阳溪,大胜。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为南郑侯。南郑侯已是县级。

  在入川以后,魏延可谓战功显赫,勇冠三军。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比较大胆,甚至有些冒险,所以一生谨慎小心的诸葛亮多不愿采纳,这些多少会让魏延有些不满。“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有时不采纳魏延的提议,多数是因为二者的性格不同,而非故意针对魏延这个人,可以从《三国志杨仪传》里找到一些证据:“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其中一个广为人们谈论的就是《魏略》里记载的一个计策:“夏侯懋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