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总是把眼光投向远方,投向少数民族的时候,看到了《最后的黄土高原》这本书。同为《行走在中国》系列中的一本,多为专注一方的摄影师的著作。
  作者名房子,一腔热爱,在一片远离山清水秀、景色怡人这类词汇的黄土高原上,一下子就扑进去了十年。收获了一箱子照片、一肚子话,淳朴、焦热的爱,如同这边土地上的太阳。

  尤其看到作者在祁庄的经历,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十二户的农家,挨户走访,用相机、用文笔、用自己的影响,使其成社会关注点,使政府有了作为,让一个村庄修了公路,铺了自来水,并彻底告别了煤油灯,用自己的热爱造福了一方人们。当他再回去时,村民磨刀、宰羊,那份感激、那种场面、那种将理想与责任完美的结合,是令人艳羡的。
  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背上登山包,装上所有行囊,去那些或钟情,或险远的地方,带着相机和一颗热爱目的地与生活的心。

阅读全文

  《行走在中国》这一套书还算不错,已经看了《灵魂居住的地方》和《行走茶马古道》,对一个地方和某个方面的描述与研究称得上专业了,有些干货,《走近三江源》是第三本。

  拿着中国行政图、地形图,还有这本书,对着看了半天,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大江的源头,都指向了一个地方。万山之宗,万水之母的青藏高原上。

  黄河源头,好像书中也没有确定,自源头扎陵湖起,主要有多曲、玛曲、卡日曲三个源头,玛曲的约古宗列曲是之前确认的源头,若是论长度的话,卡日曲的拉浪晴曲的那扎栊查河应为正源,最长。百度百科上竟然说有扎曲,错得实在有些离谱了。
  澜沧江-湄公河源头,才是扎曲,北源扎阿曲,南源扎纳曲,前者为正源。
  长江源头,共有当曲、布曲、通天河、沱沱河、楚玛尔河五个源头,沱沱河的纳钦曲为正源,起点姜古迪如冰川。

阅读全文

  找国家地理的一本书,翻到了这本,在货架上大力推荐着,索性买了来看看。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喜欢这句话,更喜欢这个想法。来世上一遭,总窝在一个地方,不太对得起自己。生命不长,却刚好可以看看这个世界。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话说着轻松洒脱,不食人间烟火,不闻柴米油盐,不知世道艰辛。其实,做着也简单。但有人要生存,有人要生娃,有人要工作,有人要买房,是的,每个都是大事,关键是你把旅行当什么,非要和上面冲突并比个孰重孰轻?

  在你的生活中,离开几天,到另外一个城市,或者到另外一片天地,会如何?先深呼吸,然后平静下来思考一下,能有多大影响?有时候,我们背负的那些所谓的“责任”,只是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无法让人反驳的借口,是我们拒绝别人的习惯性理由。但旅行并不是逃离,也不是放手,甚至在生活中,游戏、电视、懒惰、发呆所浪费的,远比旅行要多。

  很多事情,归根到底,只是一个想或不想的问题。

阅读全文

  这本书的名字,若是全了,便是《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岩石和矿物质》,听起来很初级,属于《青少年科普图书馆》系列丛书,写序言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似乎有些半官方性质了。
  刚才上网搜了一下,全套共100册,这摞起来一人高了…

  虽然名为科普,但读起来,却是满满的专业知识,对于科普这两个字,不知道合适不。个人觉得,写这种书,不需要那么多博士、博士后,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研究。要走出去,调查哪些问题遇到的最多,哪些问题和日常最相关,哪些问题最容易出错,然后一一解答,否则闭门造车,写出来的内容,便略显生涩,又与实际需求差得远了。
  是先有问题然后有回答的科普,而不是洋洋洒洒的一家之言。更不能是一张讲台,一支粉笔,老子出卷子,老子圈重点,你记住就得了的老师脾气,从不去想别人到底需要什么。

阅读全文

  想看一些具体的,关于山体岩石的书,却始终未找到一本合适的。一口气买了很多本,甚至包括了《自然地理学》这样的高校教材类书籍,也包括《青少年科普图书馆》之类的小百科。一本本读过来,不少滥竽充数,纯属凑字的,也确实有些不错的,比如这本。

  看封皮便知道是个知识普及类图书,不要有过多专业性的奢望,何况我也不懂。只希望能有一本把我所去过的高山,所见过的峡谷,讲明白。指着一块岩石,能明白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它为什么在这里。
  书的内容要比这个封皮看起来好多了。

  如果并非专业,那么读这类书是要读中国人编写的,曾经买过几本译文的国外书籍,举例都是各国山名,不知所云。没有见过,也便没有感官认识。若再买了黑白版,那所有岩石大体都一个样子了。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