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

  要看懂中国的艺术很难,因为它几乎从来没有追求过表面的东西,向来有着更深的精神内核追求。有些肤浅的艺术品,看下像不像,知道人物背景,基本就了解大概了。而中国那些传世之作,会不屑于表。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中国艺术的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集体倾向,了解他所处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也许是第一步。商和周的青铜器有着很大的差别,原因便是中国社会整体认知所处的不同阶段;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内容大相径庭,同样也是因为艺术的土壤已然有别。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知道创作者,他经历过什么。比如书中介绍了几幅书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上阳台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这些书法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对我们理解和评价这幅作品,尤为重要。若是不知道颜家满门忠烈的故事,怎么能感受到书法作品中,由浓墨到枯墨,几乎用着笔杆要把纸戳破的那种心情。没有这种心情,一幅涂抹多处的草稿如何能成为“天下行书第二”。

  其实,有些观点比较陈旧或已有人总结,算不得新颖,甚至就是照搬,不过整体还是挺好,也顺便关注了“意公子”的抖音号。单看书皮,她所追求的是句句有梗,是快餐文化,所以受众并不是对作品有一定了解的人,而是几乎不了解的大众,得以有些谈资,能在茶余饭后谈笑风生。

继续阅读“大话中国艺术史”

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亲王的小说,向来天马行空,比如刚看完的《太白金星有点烦》。而这本书,则是历史纪实,一个以虚构为业的作家写这个干嘛?他写的比起历史书,能多些什么看头呢?

  原因之一,可能历史书上没有。比如已经被拍成连续剧的《大明丝绢案》,虽然故事性很饱满,但若放到《明实录》里,也许仅一句冰冰冷冷的话而已。长久以来,我们对历史是有目的性的,它得总结经验和指导未来。所以历史书上总是烛照万年的规律总结,视角也放得太高,高到丢了日常事和人情味,那些鸡毛蒜皮、那些家长里短、那些人间烟火都不见了,而这是老百姓的全部。即使有些讲述者刻意放低了视角,那也只是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关心的依旧是少部分社会精英,再往下,几乎没有了。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的心思想法,是被历史所忽略,即使提及,大概也就是“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之类的高度概括。

  中国的历史很长,这些多如牛毛、繁如星河的琐碎故事也确实也放不进去,后世也没人能提起兴趣,不认识你,谁愿意听你唠家常?所以,哪怕整理出了《丝绢全书》,也终将被淹没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

  原因之二,阅读史料过于枯燥,如有一个写小说的人,能用一种不那么学术的方式把这精彩的故事陈述出来,也许会有趣。甚至可能发现,原来没有虚构的历史也如此迷人。

继续阅读“显微镜下的大明”

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我看来,人世的一切,多么地无聊、多么地腐败乏味,一无是处啊!呸,呸,这是个荒废了的花园,一片冷落,那乱长的荆棘和野草占满了整个园地。

  比起复仇,美好理想和无情现实的冲突,是个更加触动个人心灵的主题,而且几乎是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每个人都在经历。这种理想幻灭、现实打击的失落感,几乎成了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或大或小的个人悲剧。那些爱情里的“一寸相思一寸灰”,就是古人在倾诉着这种失落、痛苦和无奈。

  哈姆雷特直奔奥菲利亚家中:于是他轻叹一声,好凄惨、好深沉,仿佛他整个儿躯壳都被震碎了,生命都完了。这以后,他放开了我的手,转过身去,可又回过头来,朝我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最负盛名的剧本之一,被认为是能代表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它和《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并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作品。

  最后的哈姆雷特留下一句话,让人回味无尽:一切都归于沉默。

继续阅读“哈姆雷特”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她短暂的一生里,虽然并未留下太多作品,但只一部《飘》便足以奠定了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本书的名气足够大,英文为《Gone with the wind》,又名《乱世佳人》,到了如今才细细品读。

  虽说是爱情故事,但真正打动人的却不仅仅是爱情。全书百万余字,从点点滴滴描绘,让人彻底融入其中,跟随着南北战争、跟随着时代巨轮、跟随着人物命运而悲喜相交。
  名著里,是能看到我们自己的。

  一场南北战争,毁掉的不仅仅是南方的种植园经济或黑奴制,还深刻改变了南方固有的价值观念、传统的文化生活,战争以最直接和最快的速度结束了一个时代,对南方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深远得多。甚至不少人会后悔没有飞蛾扑火般地投入战场,看似英勇地牺牲比成为历史弃儿,毫无尊严的留着空虚的皮囊要好。
  而斯嘉丽是勇敢的,她凛然面对各种现实,成为了不畏生活的强者。是啊,今后五十年内,整个南方会不断有女人眼睛里带着凄苦的表情回首前尘,缅怀消失的时代、死去的男人,从心底里唤醒那些徒增伤感的记忆,怀着痛苦的自豪感忍受着贫困的煎熬,因为她们拥有这些记忆。但,斯嘉丽绝不回首。

gwtw 继续阅读“飘”

蒋勋说红楼梦(1)

  大部分畅销书在短短一两年,能高距消费排行榜,有些书甚至能每十秒就能卖出一本,畅销之高,令人咂舌。可流行的热潮一过,也许就变成了废纸一张,在读者的脑海、心灵上留不下任何痕迹。我们这些年所经历过的畅销书,大抵如此,火得快也灭的快,一瞬而失。
  当然,有些书是可以一直畅销的,在中国的这份书单里,显然会有《红楼梦》的一席之地。它跨越了几个时代,跨越了百年,从手抄本到木刻活字本,再到石刻本,它不仅没有消退,反而随着时间而愈发影响深远。

  蒋勋说,《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情节。
  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其中,有时候是林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薛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金陵十二钗,或许并不仅仅是十二个角色,她们更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能找到适合自己不同阶段的形态。

  一读再读,看到的人物就不再只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还有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沉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作者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所以我们才会在贾瑞或薛蟠身上发现自己的一面。一本让你不断看到自己的书,是值得阅读一生的书。

jxshlm1 继续阅读“蒋勋说红楼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