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城墙已经走过很多次了,其中一部分在我们住所的窗户里就能看到,平时爬紫金山也常经过。也许正是因为见的次数太多了吧,所以到最后整理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竟然是照片最少的。
所以趁着在南京的最后一个周末又走一遍,补了几张照片。可惜是个阴天,效果不好,大概可看出个样子。再从以前的杂货里翻出几张补漏。
先附上地图。
地图的右下端有条富贵山路,南北向。在它与城墙的相交处,是一个小城门洞。这是附近穿过城墙的唯一通道,也是城墙南居民的爬山必经之路。除此外,最近的门就属太平门了。
穿过城门洞往西拐,可见琵琶湖。夏秋两季,湖边拍婚纱照的人群数不胜数。或在城墙根,或在湖边栈桥上,白色的婚纱配上或绿或苍老的感觉,很漂亮。
下面两张是琵琶湖夏秋两季的对比,相隔不到两月时间。
在湖边的城墙根,有一大片的草地,每到阳光温暖的日子,这里都会很热闹。拿本书往脸上一遮,舒舒服服地躺上一个中午,算得奢侈生活了。
周末,有人架吊床,有人搭帐篷,高大的树木,伟岸的城墙,舒服的午后。
此外,湖边亦不乏众多的垂钓者,偶尔波光粼粼处,甩上一尾鱼,会有众多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跑过去帮忙拆勾。笑声不断。
这段城墙上的植被虽不算多,但也足矣将之点缀为绿色。一般为单层藤类,很少成团状。
再来看看整体情况,从小城门洞进入后往西走,走至琵琶湖处,如地图所示,城墙在此拐直角转为南北向。这个照片便是站在湖对面所照。
阴天,而且水汽太大,图片比较模糊,但这不影响来感受它的宏伟。可以和左下角的人对比一下,大概可以猜猜它的高度了。
沿着南北向城墙往北,经过草地、竹林、停车站、然后到了太平门路上。路的另一边是深深的山涧,树木都很高大,拼命地往上伸着。
紫金山索道处,城墙又一个九十度拐角,转为东西向。此段的样子大体相似,墙根都长着高大茂密的树,若在夏秋两季,是很看清城墙的。
经过了六百余载,风吹日晒雨淋,还有硝烟战火,很多城砖已经脱落。但有一种白色城砖,依然棱角分明、光滑亮丽,嵌在沧桑之中。起初我还以为这是后人修补的痕迹,后来才知道,这是正宗明城砖,产自江西。
在城墙上,无意间看到了东界、西界的标志,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两个界石是汉白玉质,标注了一段历史。
道光年间,洪秀全扛起了大旗造反,于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国号“囯”,这个少了一点的字音同“国”。后来,湘军打到了南京,结果屡攻不破,老朱那高大宏伟的城墙一度成了曾国藩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段城墙有个别名,叫“龙脖子”,大概与它这段弯来弯去的形状有关。若对比一下的话还可以看出,这段明城墙外没有护城河,而且对面又有山,上面若是被敌军架起几个大炮,那炮弹便可直达城内,这无疑将是个很消遣的事。本来似乎应该大概也许是要挖护城河的。有人说是因为预算太高,有人说是怕挖断了龙脉,结果没挖。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老朱还是满奢侈的,不辞劳苦地费九牛二虎之力造了那么多城砖,似乎不在乎这点成本再把玄武湖的水引过来。老朱最终没动龙脉,只是加厚了一点城墙。这次的风水先生算是蒙对了,几百年的明朝的确相安无事。
这可苦了洪秀全。曾国藩集中兵力攻打的就是这段。那时候也没保护文物这一说,清军用三万斤炸药炸开了一个豁口,二十余丈长,最后收复了天京。战后,曾国藩又将其重新补上,就是东西界石之间的这段。并留有碑石嵌入城墙以留念,但碑在城墙南侧。
城墙南是富贵山,古称龙尾坡,海拔86.1米。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3米。富贵山隧道在其下穿过。这片似乎是军事管理区,找不到口,无法入内。
西界这里的对比很明显,未重修的部分伤痕累累,记说着那段战火烽烟。
有些地段毁坏严重,有些地段相对较好。城墙上的标语:我已经六百岁了,请勿靠近我。
此段城墙的最西边。地图上标的太平门早已不在。北侧是白马公园,西侧是玄武湖、九华山。
另,地图有误,经我现场查看,这条路是龙蟠路。
Nice work. Very nice photos, especially the ones depicting tranquil settings. Thanks for sharing. I came across your blog while “blog surfing” using the Next Blog button feature on the Nav Bar at the top of my blogger.com site. I frequently just check out the blogs of others out of curiosity. It’s amazing all of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