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

  中国有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虽说名气大,也熟悉,但因是古文缘故,一直没读过原文。《桃花扇》为孔尚任所作,完成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今来读读。
  其实,很多人都把《桃花扇》当做一部爱情传奇,一个风流才子、一个秦淮八艳,郎有才女有貌,身逢乱世、彼此厮守,被迫分离后,还拿着信物念念不忘。在南明政权风雨飘零之时,在汉人王朝轰然倾塌之际,人们对一切信仰和坚持产生怀疑、放弃坚守、随性漂流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坚持。

  《桃花扇》的核心,却未必是爱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孔尚任几乎基于史实的创作,面对的不是吴侬软语,而是“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的南明倒塌,汉人在满人统治下,要求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孝道,用“留发不留头”的屈辱代表了整个民族臣服的时代。细细品读,它是一部历史剧,所谓爱情,只是一对男女的悲欢离合,串起了故事而已。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ths
  单拎出里面的爱情,侯方域和李香君,并不对等。尤其侯方域,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在戏里,对这段感情不离不弃的,是李香君;有大义大节的,依旧是李香君。如果没有她的坚贞,怎么会有守楼、拒媒,和那血染的桃花扇。简单来对比,把侯方域和李香君对调,这段爱情传奇早就成了大难临前各自飞,侯方域能找出一百个理由妥协,并同意对方阉党的逼嫁。

  国破家亡时,侯方域跑出监狱,想到的都是自己,“你看这一望烟尘,叫小生从哪里归去”,寻找李香君?没有的事。他手持桃花扇,与其说是怀念,倒不如说是文人惯用的给自己预留的一种开脱,指望着向别人解释几句,换回别人嘴里的几句“候公子好生多情”而已。在他们眼里,大家都怎么说,那就是事实。至于要不要到处找,要不要特意找,随缘即可,有心即可,结果无所谓。侯方域做事,有时就是靠着所谓“高尚品德”的枷锁,怕他人嘴里生出鄙夷,满足了他人的话舌,事也就到位了。
  而香君呢,一出门就是“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只要寻着侯郎,俺才住脚也”。与侯方域相比,真假、高低立辨。这样的细节,剧里很多很多。

  还有,在《却奁》一出里,面对着钱物,侯方域犹豫和动摇,“亦不可绝之太甚”、“明日相见,即为分解”。反倒是李香君的气节令人敬佩,“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其实,秦淮八艳之名,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并非只是她们的漂亮,而是她们的真性情。在明朝灭亡、南明苟延残喘之际,这八个人的气节比起众多食君俸禄的官员、饱读诗书的文儒,要爽直洒脱得多。这八个人是: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