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参观完敦煌,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敦煌研究院编著,院长樊锦诗主编。
推荐此书,是因为它并没有一上来就直接写莫高窟,介绍里面的佛像或者壁画,而是将笔墨放在了历史上。从张骞出使西域讲起,讲到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经营,这一部分历史最近看了好多遍。
从这本书里才知道,原来葡萄、苜蓿、石榴、核桃、芝麻、菠菜、大蒜、胡萝卜,以及玻璃、琉璃、呢绒布等,都是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过来的,哇哦,没有这条路,生活多无聊。
之后讲到了三国,曹魏时期的仓慈给这里带来了繁荣,之后的皇甫隆,亦是如此。
即使到了晋朝,“八王之乱”后的“五胡乱华”,也没有给敦煌形成太大影响,反而是导致中原的很多世家大族,躲避战争迁到陇右、河西,促进了这边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当然,这边也出现了政权交迭,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比较火的连续剧《锦绣未央》的未央,便是北凉的公主。但在敦煌建立政权,并立敦煌为国都的是西凉,开国者为李暠。他使得敦煌成为河西走廊的政治中心,也成为中原文化在河西地区传播的基地,极大促进了敦煌的发展。
西凉亡于北凉,北凉进攻敦煌时,引党河水灌城,而后大肆屠杀、抢掠,给敦煌形成了巨大打击。后来,北凉被北魏打败,撤离西迁时,还带走了大批敦煌人口,使得敦煌再次遭到重创。
但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石窟,却是北凉时期。
之后根据历史的进展,从东阳王、建平公、隋炀帝、唐僧、武则天、敦煌氏族、吐蕃、张议潮、曹议金、西夏、元代、藏经洞、盗宝者、二十世纪等方面,依次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历史。
其中,大概最令人动容的,便是张议潮和曹议金之事。而唐代的那些雕刻和壁画,尤其文章对220窟的描写与赞扬,也让人值得一读。
此外,作者对于斯坦因这些盗宝者的描述,也较以往要平淡了许多。比起我们曾经读过的教科书内的描写,简直可以称之为善良了。
还有张大千,四川内江人,国画大师,在49年随着蒋介石去了台湾,于83年病逝台北。
国人对他似乎比较熟悉和尊重,但他在敦煌的所作所为却令人不齿。本书并没有过多涉及,只是捎带提及了一下,然后查些资料,发现了更多。
张大千在1940年左右,来过敦煌两次,对敦煌文化的发展与宣传是有帮助的,他临摹了很多壁画,让世人为敦煌而着迷、而惊叹。他最被人所诟病的,是他经常为了能看到更多的古人艺术,而把敦煌壁画的表层剥掉,然后查看、临摹里面的早期壁画。
敦煌壁画有个特点,往往是后期朝代在前人壁画上层涂施泥土,重新绘画,这就成了一层摞一层的壁画,最早的在最下层。但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在无法彻底保护的时候,张大千所剥掉的壁画,都是毁掉了,并不能再被世人所见了,看到的只有他一人。
比如莫高窟的130窟,他首先剥去了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掉了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盛唐壁画,那上两层早已消失不见。类似被他破坏的洞窟有不少。此外,他还在壁画上涂画题字,不能因为他是大师而有所差异,若是今之游人在敦煌壁画上题字,估计会被口水淹没的。
延伸一点内容,书值得一读。
但至今敦煌人还是很推崇张大千,文物保护之于名气和经济,还是单薄疏远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