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


  片名: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法国·2004)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主演:杰拉尔·朱诺 弗朗西斯·贝尔兰德 尚-巴堤·莫里耶

  最近看的几本书,一本关于纳西族文化的,一本关于地质地貌的,还有一本是三毛的《撒哈拉故事》,这便是我大多情况下消磨旅途的选择。但这次出差只带了电脑包,空间有限,于是用ipad下了几部电影备着,其中一个是《放牛班的春天》。
  曾几何时,养成了每周一部电影的习惯,又曾几何时,该习惯无恙而终。

  每天总是各种忙碌着,休息得了身子,休息不了脑子,周末多睡会觉,也仅此而已。常常做着一件事,便开始想另外一件事,好久没有那种彻彻底底地安静一下了,这也许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好处。
  一部备受好评的电影,没有电话,也不用想其他,在安安静静的飞机上一口气看完。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电影情节共鸣,并不是融了进去,而是仿佛隔着一道门,或是站在旁边的一处住所的阳台,看着这个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学校里发生的一幕幕。就只是,那么安安静静地看着。

  没有炫丽的色彩,没有震撼的音效,更没有帅哥和靓女,只是一个小故事,像农村的夏夜,拿一蒲扇坐在院里乘凉,有蟋蟀声;又像家乡小溪旁的一座木桥,坐在上面听着老人把故事娓娓道来。不是那种非要人落泪的感动,也不是那种所谓的“撼动人心”,只是一个安静的故事,看完了让你闭上眼,静静思考。然后再某一天,被触碰了一下。

  放牛班是台湾的翻译,代表了差班的意思。在这个体罚和谩骂成为对这些“不良少年”的主流教育方式的惯性世界里,人们变得喜欢怀疑和抱怨,而那些孩子,则呆板、叛逆、暴躁,甚至还有恶性的萌发。然而,由此造成的后果归结于绝对权威的校长眼里,依旧是管得不够严格、罚得不够严厉。这样,又一次循环,不无休止。
  是的,包括很多老师,已经人为地认定这些孩子“做了错事”或“将要做错事”,所以有了事情,就找他们,那便对了。即使不对,由于整个社会的偏见,大家也会听老师或者校长的,甚至包括警察,纵火的孩子便是极端。在这种偏见和不信任的环境下,多善良的孩子也会变得心里扭曲,如同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不是我讲你听,也不是优胜略汰,它应该是收起所有伤害,尊重生命本性的一种宽容。

  当你换个角度去看这群孩子,音乐老师看到了他们的好嗓子,也从此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春天。这不是巧合,体育老师会发现这群孩子体育的特长、美术老师会找到小个的米开朗基罗,生物老师也许还能找到一个达尔文。关键并不是孩子,而是老师,那个善于发现生命本性中已经存在着“特长”的老师。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如韩愈所言,虽有名马,却不能以千里称也。

  孩子的眼睛,真的好美,没有任何修饰,那种表达超出演技。
  如整个影片的音乐,如那漫天飞舞的纸飞机,着实令人感动。



,
Trackback

3 comments untill now

  1. 不错的嘛,我要收藏先

    [回复]

  2. 感谢介绍。我也看过很多电影,不过科幻类居多。

    [回复]

    xiaogs 回复:

    我也最喜欢科幻类的,不过最近似乎看爱情片多些…

    [回复]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